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李度一中陈海思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
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教学结构:(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五)课堂总结2、教学程序教学流程教学容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播放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
为了制造热烈氛围,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教师最后评议。
2.黄土高原成因(1)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第一个探讨问题,学生完成活动,提出第二个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风成说”的探讨。
根据活动2我安排学生行分组讨论。
依据学生回答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获得对黄土高原的初步认识后,继续下一个课题。
1.水土流失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突破难点,我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逐步深入的提问达到让学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通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土流严重地区的相关图和问题,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
通过提问引出下一个问题。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后,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引导学生读图,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在准备中加入历史上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现在的对比。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在讨论、交流进行描述。
教师最后总结。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学生通过教材活动和读延安气候图,以讨论的形式,分析黄土高原产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总结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教材和课本阅读材料自学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四、生态建设出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一个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辩,最终得出生态建设的方法。
1.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1)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渡,拨动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成因的心弦,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的方法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
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
2.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巩固提高 1.为黄土高原某地关联图,按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空格处,每个选项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下降B.暴雨增多C.进一步毁林开荒 D.洪水灾害增多这个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拓展延伸这节课使我们认识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源所在,而且对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之后,给学生介绍几种其他形成学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在学习完这一节知识后,让学生分组查找相关生态建设的资料,设计安排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的过程。
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创新。
课堂板书总结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地理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成因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三、脆弱的生态环境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四、生态建设板书这样设计反映了教学要点,知识前后连贯和系统层次清晰。
学生看起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读“黄土高原地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名称:A ,B ,C ,河流名称:D ,E ,F ,(2)黄土高原北抵,南到,东起,西到。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米。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是:。
(4)黄土高原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是由于严重的造成的。
(5)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主要表现在:①;②;③。
(6)20世纪以来,伴随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人地关系。
作业既是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又是下一节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巩固达到本节课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五、设计说明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用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拓展”完成本课教学。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不爱动脑的学生乐于思考,学有所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本节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