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沿江八市环境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张颖超(1960-),男,学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控制与信息技术、嵌入式技术等;蔡以路(1987-),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信息技术。
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在此基础上对沿江环境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沿江地区环境保护的建议,力图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标签:层次分析,沿江,环境评价
0 引言
江苏沿江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八市,是江苏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教育发达,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科技资源丰富,人才广聚。
江苏在2002年的时候提出了沿江开发的重要举措,它对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对促进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江苏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产业密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沿江开发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构建江苏省沿江环境监测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并据此对环境进行适时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1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70年代提出的。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按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和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1.1 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和涉及的各因素,将它们划分为:目标层即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我们要分析的最终的结果;准则层,包含了为实现最高层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可以由许多层次组成;方案层,是为了实现最高层而提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表1 沿江环境评价体系
1.2 构造判断矩阵
为了将判断定量化,AHP法引入1~9比率标度的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两元素相比标度1、3、5、7、9分别表示一个元素比另一元素优劣相等、稍优、优于、甚优、极优;有时采用2、4、6、8表示上述相邻的中间值。
两个元素反过来相比为其倒数。
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是根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人员的经验反复研究而确定的。
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即是解决同一层次的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为检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特征根,n为阶数。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 <0.1时即认为层次单排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2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2 沿江八市环境评价研究
(1)判断矩阵A-B(相对于总目标而言,各准则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表3 A-B判断矩阵
λmax4.043,CI0.0145,RI0.9,CR0.016<0.1
(2)判断矩阵B2-P(相对于大气环境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表4 B2-P判断矩阵
λmax3,CI0,RI0.58,CR0<0.1(3)判断矩阵B3-P(相对于固体排放控制情况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表5 B3-P判断矩阵
λmax4.15,CI0.051,RI0.9,CR0.056<0.1
(4)判断矩阵B4-P(相对于声音情况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表6 B4-P判断矩阵
λmax2,CI0,RI0.58,CR0<0.1以上各种情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5)层次总排序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表7 沿江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R
0.0398<10.1
其中CIi为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RIi为相应的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
其结果满足一致性的检验。
那么进行计算是时候我们将各个指标数据代入
y0.39x1+0.078x2+0.078x3+0.234x4+0.072x5+0.015x6+0.03x7+0.0315x8+0.05 25x9+0.0175x10
中进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沿江八市环境的横向和纵向排名。
3 评价结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沿江环境从2002到2007年在2003年的时候环境质量最好,2004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05年后环境质量平稳发展,没有太大的变动。
对沿江八市的环境情况进行汇综合比较与分析,寻找各市的环境特点和变化特征。
沿江八市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在沿江八市中泰州的环境最好,其次是扬州、常州、南通水平基本相当,无锡最差。
4 对策建议
4.1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重视环境,协调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到节能减排,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之路。
4.2 以集约开发为原则,突出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环保优先,必须彻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
要科学地进行城市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城市作为信息集散地的优势,建立健全城市信息系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3 利用法律手段提高企业整体质量
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
落实循环经济有关措施,以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重点,
积极推进开发区环保工作上新台阶。
要加强立法,健全沿江省市政府、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
要做好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工作,把环保工作纳入沿江省市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重开发、轻环保”的急功近利思潮。
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良好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同时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机制盲目性。
参考文献
[1]郝祥琪,党志良,杨世雷.层次分析法在建筑热水供应系统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给排水,2008,(2).
[2]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6).
[3]王晓鹏,曹广超.基于多元统计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与应用[J].环境工程,2007,(12).
[4]姚焕玫,黄仁涛,蒋文凯.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灰关联评价方法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5.
[5]林振山,齐相贞,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的若干环境问题和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