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汕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24.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
由此可推知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25.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
这种历史撰述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B.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C.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D.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26.由上表可推知,当时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27.《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为387万余顷,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849万余顷。
这引发后世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
这反映出A.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B.历史记录的主观性C.历史解释的多样性D.历史事实的客观性28.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9.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
这些口号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0.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
这说明该时期A.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31.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
此举A.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应D.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32.1649年,沙皇俄国政府拒绝与当时的英国政权打交道,并下令把所有英国商人赶出俄国,只允许其在北方寒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经商。
这表明,当时A.沙俄对英国政局发展保持警惕B.俄英两国经济矛盾日益加剧C.欧洲殖民地争夺战日趋白热化D.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33.据1844年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1:46(即平均每46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29.90。
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B.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C.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D.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34.表: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D. 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35.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
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 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
美国此举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必考部分41.(25分)中外历史上都曾流传着“牛皮圈地的传说”。
以下为中外史籍中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说公元前820-前774年)他们(腓尼基人)请求一张牛皮所能够包围的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以为住所。
阿非利加人(非洲人)鄙笑腓尼基人的请求这样微不足道……他们允许了,并且宣誓,保证他们的诺言。
于是腓尼基人把一张牛皮,缘着边,团团转,剪成一根很细长的长条,包围着现在迦太基的卫城所在的地方,因为这件事情的缘故,这个地方叫做柏萨(意为“一张牛皮”)。
——摘自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著《罗马史》材料二(16世纪后期)有佛郎机(一般指葡萄牙,在这应指西班牙)者,自称干系蠟国,从大西来,亦与吕宋互市(与菲律宾贸易)。
……因上黄金为吕宋王寿,乞地如牛皮大,盖屋。
王信而许之。
佛郎机乃取牛皮剪而相续之,以为四围,乞地称是。
王难之,然重失信远夷,竟予地……久之,围吕宋,杀其王。
——摘自张燮(公元1574—1640年),福建漳州人,著《东西洋考》材料三(16世纪后期)时佛郎机强,与吕宋互市,久之见其国弱可取,乃奉厚贿遗王,乞地如牛皮大,建屋以居。
王不虞其诈而许之。
其人乃裂牛皮,联属至数千丈,围吕宋地,乞如约。
王大骇,然业已许诺,无可奈何,遂听之。
——摘自《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成书于1645-1739年)材料四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为东洋日本甲螺(头目),引倭彝(倭寇)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
未几,红彝荷兰人由西洋而来,愿借倭彝之地暂为栖止。
诱约一牛皮地即可。
倭彝许之。
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十数丈地。
……崇祯八年,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
——摘自《台湾府志·卷之一·沿革》(1685-1764年成书),续四库全书·史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皮圈地的传说”传播的背景和过程。
(13分)(2)材料二、三记述了同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12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三、选考部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77年恢复高考后,党和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将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和自费生的各种计划同时并存的新的招生体制。
同时将过去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供需见面、择优录取的分配制度。
《决定》还指出在国家统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建设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针对建国以来高校专业设置“重理轻文”的现象,经过几年的调整,理、工、农、医专业种数有所减少,文、财、法、师等专业有所增加,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针对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政府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如接受海外爱国人士捐赠、接受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获得经费支持等。
——据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6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61年,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登上白宫宝座。
竞选中,肯尼迪猛烈攻击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
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界,还抨击共和党政府不重视防务,使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
为了扭转美国的颓势,他上台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他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即构建美国主导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经济上建立跨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区,削减欧洲经济一体化中对美歧视倾向,军事上继续主导北约领导权,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肯尼迪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肯尼迪外交政策的战略目的。
(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诸葛亮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赞誉。
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北伐曹魏),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隋唐时期,诗人们有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主要歌颂诸葛亮的忠义与才能。
两宋以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使诸葛亮作为“收复中原”的一面旗帜,也别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
元明清以后,通过小说与戏剧的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被神化到“智绝”的高度。
——摘编自《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材料二(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丞相(诸葛亮)在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劝彝筑城堡,务农桑,诸彝感慕其德化,皆自山林徙居平壤。
——(清)冯甦《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诸葛亮形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南征的积极意义。
(6分)2018年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评历史科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41.(25分)评分标准:(1)背景和过程:①该传说源于古罗马史籍记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向欧洲等更广大地区传播。
(4分)②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对亚洲等国实施殖民侵略,该传说逐渐传播到菲律宾及中国东南沿海。
(4分)③17世纪后,荷兰崛起为海上强国,企图侵占中国台湾,与盘踞台湾的倭寇产生矛盾,该传说随着殖民活动传播到台湾,并被写入官修正史,从而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4分)④该传说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狡诈的殖民者的痛恨。
(1分)(说明:过程描述2分,结合史实分析2分,第④点1分。
)(2)材料二:成书时间与所载史事时间相近,可能更接近事实;作者为福建漳州人,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南洋交流频繁,能掌握较丰富的历史资料;材料二属私修史书,具有一定局限性;材料二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部分记述具有不准确性。
(5分)(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答一点给2分,答二点以上给3分,如对两个方面都进行分析给5分)材料三:材料三出自官修正史,一般而言史料价值更高;材料三距所载史事时间较远,且易受王朝政权更迭影响;材料三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表明也存在诸多缺漏;材料三部分记载如“数千丈”的说法有夸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