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态分布函数的语法是NORMDIST(x,mean,standard_dev,cumulative)cumulative为一逻辑值,如果为0则是密度函数,如果为1则是累积分布函数。
如果画正态分布图,则为0。
例如均值10%,标准值为20%的正态分布,先在A1中敲入一个变量,假定-50,选中A列,点编辑-填充-序列,选择列,等差序列,步长值10,终止值70。
然后在B1中敲入NORMDIST(A1,10,20,0),返回值为0.000222,选中B1,当鼠标在右下角变成黑十字时,下拉至B13,选中A1B13区域,点击工具栏上的图表向导-散点图,选中第一排第二个图,点下一步,默认设置,下一步,标题自己写,网格线中的勾去掉,图例中的勾去掉,点
PS
???计算正态分布,可以使用函数。
???格式如下:变量,均值,标准差,累积,
其中:
???变量:为分布要计算的值;
???
???
???累积:若1,则为分布函数;若0,则为概率密度函数。
???当均值为0,标准差为1时,正态分布函数即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例3已知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求考试成绩低于500分的概率。
???解在Excel中单击任意单元格,输入公式:
???????“500,600,100,1”,
得到的结果为0.158655,即,表示成绩低于500分者占总人数的15.8655%。
???例4假设参加某次考试的考生共有2000人,考试科目为5门,现已知考生总分的算术平均值为360,标准差为40分,试估计总分在4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
假设5门成绩总分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解设表示学生成绩的总分,根据题意,,。
???第一步,求。
???在
”,
,即,表示成绩高于。
???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为(人)。
???
???
???格式如下:概率,均值,标准差
??例5已知概率,均值,标准差,求
???解设,根据题意有,求的值。
???在Excel中单击任意单元格,输入公式:
???????“”,得到的结果为400,即
???(三)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利用Excel计算标准正态分布,可以使用函数。
???格式如下:。
???例6设随机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求。
???解
”,得到的结果为,即。
???
???计算标准正态分布的上侧分位数,可以使用函数。
???格式如下:
???例7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求
???解
???????“”,得到的结果为,即
/*
计图也是一样的做法*/
???步骤一:输入数据。
???1.在单元格A1输入。
???2.选定单元格A1:A121。
???3.选取“开始”---“编辑”菜单下的“填充”—“序列”。
??????在“序列产生在”框,选定“列”选项;
在“类型”框,选定“等差序列”选项;
??????在“步长值”框,输入0.05;
??????在“终止值”框,输入3。
???4.单击“确定”。
/*这里输入函数的x坐标,我们采用的是Excel自动填充数列来输入x坐标,当然如果输入x 坐标没有规律的话就只能手动在每个格子输入数据*/
???5.,即为时的标准正态分布的
6.
/*
X,Y
???*/ ???1.
2.
1.
???3.
??????
??????
??????在“图例”选项卡中,取消图例。
在“坐标标题“选项卡中,可以输入X,Y轴的标题
在“坐标“选项卡中,可以对坐标进行取消和显示等操作
/*当然标题,图例,坐标标题都可以自由拖动,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位置*/
??????结果如下图:
(六)在一幅图当中画两(多)条曲线用来做数据对比
这个应用在写论文,总结实验报告时非常有用,一定好好好掌握(如果不想写MATLAB程序画图的话),下面画一个图来演示一下
一.按照步骤一输入X(即ID),Y1(WallclockTime),Y2(cpuClocktime)的数据
二.选择X,Y1坐标,插入一个Y1,关于X的曲线图如下
三.在该图上再插入另一个图
点击该图片,选择“设计”菜单---“选择数据”---对该图例进行编辑得到如下图
然后再点击添加---输入图例名---通过选择Y2的坐标区域来创建一个新的图例,
输入系列名称“cpuclocktime”
/*X,Y
X
/*
1.
2.
3.
4.
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八)怎样画立体图
立体图的画法跟平面图的画法一样,只是在插入图片模式时使用立体模型即可
如:
一点感言:Excel画图只能一般的图,像一些很复杂效果的图没有办法实现,不过对于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专业已经够用了,在专业领域中一般使用的MA TLAB软件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但是要学MATLAB语言。
这对于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而言是耳熟能详了吧,有兴趣可以去了解MA TLAB,它无所不能,一定可以引发
你的兴趣。
附:红色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使用该文档只需要了解Excel的基本概念
如A1表示第一行第一个单元格;C5为第5行第三列的单元格(数字为纵坐标,字母为纵坐标)
A1:B2,即A1,和B2之间单元格连线形成的对角线所对应的单元格区域。
即A1,B1,A2,B2一个区域(A1:A121即A1到A2之间的单元格区域,即A1A2…….A121共121个单元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