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07—P108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的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师:观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1+3+5+7=1+3+5+7+9+11+13=1+3+5+7+9+11+13+15+17=1+3+5+7+9+11+ (99)(设计意图:通过快速算出“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究:1.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师:说一说,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师:想一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师:议一议,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师: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7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9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设计意图:通过拼摆学具,引导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感受到在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问题。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借助学具摆一摆)①1+3+5+7+9+11+13=( )2②1+3+5+7+9+11+13+15+17=( )2③_____1+3+_______________=92④1+3+5+7+5+3+1=⑤1+3+5+7+9+11+13+11+9+7+5+3+1=⑥1+3+7+9+11+13=小结:数形结合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师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设计意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升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这一规律的认识,清晰规律,灵活运用。

)3. 通过形的变化规律,理解数的变化规律。

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蓝色小正方形?红色:蓝色: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第几幅图,就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中间每增加1个红色正方形,上、下都必须增加1个蓝色正方形;后一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和2个蓝色小正方形。

师:照这样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师: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算出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吗?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设计意图:利用数形对照,说出图的变化规律,探究数的变化规律背后的原因,并能运用规律快速的计算出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

)4.应用华罗庚爷爷的话,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华罗庚三、总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拓展: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2+4+6+8+10+12+14+16+18+20=()从2开始的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于n×(n+1)。

篇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篇三:最新2014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1一、情景导入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㈠教学题例1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2呢?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二)教学例题2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200÷40=5(小时)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总结:(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一)确定观测点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2课:位置与方向㈡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知识与技能: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教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学生: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4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过新知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km,到达A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