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校本教材】2022-2023学年明理教育-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初中校本教材】2022-2023学年明理教育-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2022-2023第一学期校本教材)
七年级
目录第一课:青春期的脚步成长的气息第二课:友谊之树常青
第三课:走近我的老师
第四课:团队的力量大无穷
青春的脚步成长的气息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在10-20岁。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女性青春期在10-18岁,个别也有提前到8岁或推迟到11、12岁开始的。

男性青春期在12-20岁,也有提前到10岁或推迟到14岁开始的。

不同人青春期开始的时间不同,持续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是女孩比男孩提前开始,也提前终止两年左右时间。

两性在生殖器结构方面的差异是各自性别最根本的标志,称为“第一性征”又称主性征。

同样可显示两性差异的生殖器以外的男女身体的外形区别则称为“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

第一性征在出生时就基本完备了,第二性征却要在进入青春期后才出现。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是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主要特征。

第二性征出现,如女性乳房隆起、丰满,声音变高变细;男性长胡须,颈部喉结突出,声音变粗等。

性成熟包括生殖器官形态不断发育,生理功能趋于完善,男性出现首次遗精,女性出现月经初潮。

另外,人的体形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包括身高的快速增长、体重的快速增加,男女成人体态的逐渐形成等。

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日益关注探索自我,产生了对未来生活的设想,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

存在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开放性与闭锁性等矛盾,内心经常出现喜悦与忧愁、开朗与沉默、自信与自卑、乐群与孤独、肯定与否定、屈从与反抗、大胆与怯懦等复杂的情绪体验,常陷于烦恼、困惑、焦虑、彷徨之中。

开始进入智力发展、探索和创造的高峰期。

男孩、女孩的性别意识日渐清晰,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特定的性别身份。

本节课堂活动/课堂作业:
1、感受生理的变化。

男女生分别集中到活动室的两头,并且同学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填写“我的生理变化”表。

2、感受心理的变化。

各自填写“我的心理变化”表。

3、自我发现:悦纳自我
以“我虽然……但是我……”的句式写10句话,例如:我虽然比较矮,但是我很坚强;我虽然遇到困难总爱着急,但是我不会放弃我的追求。

前半句表达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后半句表达自己满意的地方。

4、给烦恼会诊
①每一位同学匿名写出自己与性别有关的烦恼,不管是生理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的。

②各组长收齐本组“烦恼”后,与另一组互换,将另一组的“烦恼”随机发给本组成员。

③每人根据收到的纸条上他人的烦恼,在纸条上简单写出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现象,并提出解决这一烦恼的建议。

写成后把这张纸和同桌互换,由同桌读后做出批注。

④组长再次收起这些纸条,与刚才的那个组再换过来,请每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张,认真阅读同学给自己的留言。

友谊之树常青
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友情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增长智慧、完善自我的需要。

中学生跨入新的校园,走进新的学习生活,心中充满了许多新的渴望。

其中友情是同学们特别渴望的一种心理需要,它和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心一样,都是我们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同学、朋友之间传递友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学习知识、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彼此促进的过程。

本节课堂活动/课堂作业
1、猜猜我是谁
每位同学匿名写出10条“我是一个……的人”,各组长收纸条,并放入讲台上的纸箱中,老师随机抽取并读纸条内容,同学们猜测纸条上描述的是谁。

之后谈谈本轮活动的感受与感想。

2、谢谢你,我的朋友
①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入学以来,你曾得到过好朋友的哪些帮助?
②在活动室内走动,找到尽可能多的帮助过你的同学,用你认为恰当的方式表达感谢之意,同时表达愿意与他成为好朋友和今后互相帮助的心愿。

3、绘图活动:让友谊之树常青
①每个同学画一棵大树,要求有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在树叶上写上你已有朋友和你想要交的朋友的名字,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树干上。

这棵树就叫“友谊之树”。

②思考:一棵树要茁壮成长需要什么条件?同学们想要自己的友谊之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什么条件呢?
③请大家在“友谊之树”的周围写出它“常青”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条件。

4、结束活动:听唱《永远是朋友》
走近我的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成人感越来越强,但是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还未成熟,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以自己一时的好恶为转移,容易出现片面性。

所以,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就容易走极端。

那么中学生应该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1、信任和理解老师。

作为学生,希望老师尊重自己的心情可以理解,期望老师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要求也很正常。

但当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与我们的希望不太一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老师那颗隐藏在令我们不满的言行后面“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

老师对我们过多的限制,也是为了我们能够记住并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

要知道,一个对学生的一切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老师并不是一个好老师。

2、恰当归因,换位思考。

事情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原因,我们在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不满的情绪时,应该先回忆一下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扪心自问:“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无可指责,在这件事中,我的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同学或者影响了自己?是否影响了老师?”然后,再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假如我是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尽量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体谅老师。

3、主动沟通。

当我们与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沟通,这是师生间建立信任感的前提与基础。

交流、沟通的方法很多,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可以与老师面谈。

如果你觉得与老师面谈会过于紧张,那你可以给老师写封信,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令你满意的答复。

4、注意方法。

面对老师的批评,不少同学会采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这很容易使矛盾加深。

而实际上,只要你态度诚恳,注意策略,你会真正地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与理解。

比如:当你做了错事老师批评你时,你应该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老师误解并指责你的时候,你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老师,而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对待,事后,再找个适当时机向老师说明情况。

等老师明白事情的原委以后,他不仅会向你道歉,而且还会对你心存感激和
信任。

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会吸取教训,用更合适、稳妥的办法去处理问题。

本节课堂活动/课堂作业
1、师爱助我成长
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老师给予了你哪些具体的帮助。

2、案例分析
学生甲:我对老师总有敬畏之感,所以对老师总是敬而远之。

学生乙:我对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有好的建议,可就是不敢对老师说。

学生丙:升入初中后,我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有许多困惑,但我不愿请求老师的帮助。

思考并回答:以上同学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3、案例分析
这节课是吴老师的数学课,他今天不但迟到,而且在讲课时还出现了错误。

看着吴老师严肃的表情,同学们不知是没有发现还是不敢说出来,该怎么办呢?
说说你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如何去处理。

4、老师的烦恼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老师也不例外。

站在你的角度,你认为哪些事情会引起老师的烦恼?
5、我心目中的老师
请全面思考后,写出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形象。

①我心目中理想老师的形象是:
②他不会:
6、给**老师的一封信
试着给一位你平时不愿意交往或者有过冲突的老师写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团队力量大无穷
当代社会发展的一大弊端就是过分强调自我的作用,强调自我潜能的发挥。

实际上,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合作精神”。

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个人的计划再精彩,可能也不会完满实施。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缺乏与他人的合作,没有别人的帮助,可以说个人是寸步难行的。

歌德说过:“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绝不会有多大成就。

”正如中国一句老话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

团队合作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能接纳他人,要看到他人的长处,还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进行角色换位思维。

学生的学习也一样,你若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就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个人的世界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性学习,你才能从集体智慧中吸取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堡垒。

本节课堂活动/课堂作业
1、解开“手链”
①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12人左右,每组成员手拉手围站成一个紧凑的向心圆圈,记住自己左右手各相握的人。

②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中,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互换位置,音乐一停,脚步即停,找到原来左右手相握的人分别握住。

③小组中所有同学的手都彼此相握,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手链”。

在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同学们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无论用什么方法,将交错的“手链”解成一个大圆圈。

解“手链”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就是不能放开手。

④各小组比赛,看哪一组最先解开“手链”。

⑤全班交流,分享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