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论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课程名称政府体制比较任课教师马秀玲副教授班级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姓名瑜措珍嘎时间2011年6月29日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瑜措珍嘎(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 730000)摘要: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西方国家政党之间以竞争和相互倾轧为主。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在野党轮流执政。
我国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
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利益整合,资源兼容、凝聚民意、稳定政局、民主监督、互利双赢的优势。
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关键词: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特点优势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中关于政党本质属性、结构类型及其活动规范的总称,主要是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制度性规定和运行方式,包括政党的地位、政党同政权的关系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等。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不同,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一般采用多党制或两党制。
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有根本区别,但不论哪种政党制度,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应该是每个执政党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政党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有成功的经验供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供吸取。
在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政党制度千差万别,不同的国家政党制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本文试图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放到世界政党制度的大环境中去研究,从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中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客观的分析。
一、国外政党制度西方的政治文化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其核心精神是法治。
中世纪宗教神权的专横、腐败和对人性的扼杀导致了宗教改革,继而推动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
杰出的思想家们揭露教会黑暗和教皇专权,抨击世俗专制,使法治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近代从伏尔泰,到卢梭、康德,形成了系统的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从博丹、洛克到孟德斯鸠、杰佛逊逐步确立起三权分立思想。
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政治上要求“民主立宪”,宣布废除封建特权,明确提出“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摆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等原则。
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罗伯斯庇尔认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是人民的创造物和所有物,社会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
”所有这些思想和原则,构成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
各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利用人民对这种政治文化的普遍认同,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政党政治等政治制度。
西方多党制正是在分权制衡的主流政治文化基础上巩固、发展、稳定运行的。
(一)两党制和多党制的表现特征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政党制度,要以该国的国情为基础。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两党制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掌或联合执政的制度。
无论两党制或多党制,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标榜“超阶级性”。
资产阶级政党也是以统治社会,保卫本阶级的利益,是自己上升为国家的领导集团为目的。
但是资产阶级政党往往会用各种方法掩盖自己的阶级性。
领袖集权制与松散的纪律并存,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的党员纪律很松散,缺少约束,而且可以随便改变党籍。
党内派别林立,派系斗争合法化,主要表现为“党外有党,党内有派”。
(二)社会与政治基础西方的政党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私有制社会内各个阶级、阶层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产物。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大体上都是一个自生的过程。
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政党活动的政治目标是争取本党在选举中获胜,能够达到控制政府的目的。
(三)政党间与政府关系西方由不同财团、利益集团为背景组成的政党,形成了在野党和执政党之分,是竞争关系,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发展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之间为此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协调资产阶级大财团的内部矛盾,避免某一财团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绝对垄断者和支配者,使资本主义经济继续运行下去,客观上需要一种政治形式来调和各财团之间的利益矛盾。
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形成了资产阶级两党制、多党制的政党制度。
(四)反对党的巨大作用在西方政党制度下,政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这决定了各政党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关系首先表现在选举上为获得选民支持,赢取选举胜利,各政党在政策纲领上进行较量。
同时借助宣传机器操纵选民意志,甚至出现贿选、暴力等不正当乃至非法行为。
选举结果揭晓,进入议会和执掌政府后,执政党与在野党仍会在议案、内阁人选或重大决策等方面长期明争暗斗。
在多党制国家,政党之间也会基于相似的利益要求而结成执政党联盟,出现政党间的合作现象。
但这种合作是权宜性的,因为,一旦政党间的利益出现分化或冲突,政党间的合作关系就会破裂。
反对党的存在对执政党是持久的挑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执政党滥用其职权,有助于执政党在制定政策和分配社会资源中顾及其他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本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私利。
反对党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监督甚至攻击执政党,如利用议会的质询权或听政会制度揭露执政党腐败行为!也可以利用议会中的立法权、议案审议权、人事任免的审议程序牵制执政党,甚至还可以通过启动弹劾程序,威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五)不受干预的独立媒体的监督作用在西方一些国家,媒体与立法、行政、司法相比,被称为第四种权力。
它主要通过制造社会舆论,对权力的行使者施加心理压力来起作用。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执政党的任何违法乱纪行为都很容易被媒体曝光,因此,媒体在遏止执政党的权力滥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我国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它既有世界政党制度的一般特性,又具有中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
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一)本质特征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它决定于经济基础和国体,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国家总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共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多党制尝试和设计的失败以及一党制独裁制破灭后的历史选择,也是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建设经验,吸取前苏联政党制度经验教训之后的新创造。
这一政党制度,是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前提。
(二)内部结构特征政党制度的内部结构指的是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是构成政党制度的基本元素。
当今世界,除少数国家尚无政党和一些国家因历史原因或法律规定只存在一个政党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多党并存,并在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脉络中结成了不同的政治关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类型。
因此,要对政党制度作比较研究,就必须将政党间关系模式作为首要考察对象。
在我国政党制度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建立了团结合作的新型关系。
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
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政协章程》和各民主党派的章程,都明确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同时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这种关系,已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传统。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合作,互相监督,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
(三)外部结构特征政党制度的外部结构指的是政党与政权的关系。
政党一经产生就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执政或参政是各种类型政党普遍的追求。
执政党意为“统治的党,或组织和控制政府的党”。
世界范围内的执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途径有所不同,大部分是通过选举获得执政地位的,也有通过政变、暴力革命等方式获得执政地位的。
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维护和巩固统治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由我国国体所决定,政党与政权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特色。
宪法序言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规定,实际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规定。
即:在国家政权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看,共产党执政不是一党专政,也不是以党治国,而是坚持对国家政权进行政治、组织和思想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充分履行职能,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均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我国的选举制度不是决定哪个政党成为执政党,而是决定各个政党担任国家公职的人选。
执政党对参政党坦诚相见,与之协商执政。
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的政治目标不是要取代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是以不同方式协助共产党的执政活动。
在政权内外,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这种执政、参政模式与西方的执政在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不仅表现在以合作为主旋律,而且表现在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是实行我国多党合作、互相监督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