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连接器的结构设计简述1射频连接器简介
射频连接器是一种同轴传输线,是一种通用性的互连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类
微波系统中。
作为基础元件,在微波系统中起电气和机械连接作用。
射频连接器一般分为三类。
(1)面板座:一端配接标准(或非标)界面连接器,一端配接微带、玻珠等,执行GJB976A-2009《同轴、带状线或微带传输线用射频同轴连接器通用规范》。
(2)转接器:两端配接标准(或非标)界面连接器,GJB680A-2009《射频
连接器转接器通用规范》。
(3)接电缆连接器:一端配接标准(或非标)界面连接器,一端配接电缆,执行GJB681A-2002《射频连接器通用规范》。
射频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外导体、绝缘介质和内导体。
外导体接地,绝缘介质起绝缘作用、支撑作用,内导体通电。
特性阻抗计算公式
截止频率计算公式:
a-内导体外径;b-外导体内径;-绝缘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2射频连接器的界面结构
标准界面的射频连接器,应符合GJB5246《射频连接器界面》。
其主要的插
合形式包括:螺纹旋接(SMA、TNC);推入自锁(QMA);浮动盲插(BMA、SBMA);直插擒纵(SMP、SSMP);卡口连接(BNC)等。
(a)SMA型射频连接器(螺纹旋接式)
(b)QMA型射频连接器(推入自锁式)
(c)BMA型射频连接器(浮动盲插式)
图1射频连接器的主要插合形式示意图
以螺纹旋接形式为例:在插头和插座进行互连时,通过旋动螺套,带动插头
外导体插入插座外导体中,直至两者的电气和机械基准面完全重合,在此过程中,实现内导体(插针和插孔)的插合接触。
可以明确的是,电气和机械基准面完全
重合之前,内导体端面是不应该接触的,否则在外导体持续推进过程中,内导体
会因此端面互顶,从而造成整个连接器内部结构的破坏。
但同时,内导体端面之
间的缝隙使得此处存在一段高阻抗,造成反射增大。
因此,一些测试级转接器会
控制插合完成后,内导体端面处的缝隙大小。
根据连接过程,界面设计时,插合部分的尺寸公差应满足界面手册的要求,
内孔不能小于下限值,外圆不能大于上限值,以避免无法完成插合过程。
对于螺纹旋接等插合方式的大部分界面,应确保电气和机械基准面最终完全重合。
在电气和机械基准面完全重合之前,内导体台阶不允许接触,避免损坏内部结构。
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台阶下陷于电气和机械基准面(规定的尺寸),同样也适用于界面的绝缘介质端面。
对于TNC、SC等界面,其内导体、绝缘介质存在伸出或下陷于电气和机械基准面的情况,尤其应充分考虑零件的累积公差问题。
3射频连接器的内部结构
(1)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设计最终目的是实现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相对稳定,考核方法是中心接触件的固定性。
固定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两方面。
内导体与介质支撑之间: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内导体上设计台阶过渡。
采用小台阶固定时,在内导体上设计一段小外圆台阶(两边的外圆大于此段),对绝缘介质进行切割或过盈装配至小台阶段进行固定;采用大台阶固定时,在内导体上设计一段大外圆台阶(两边的外圆小于此段),通过两端绝缘介质夹紧大台阶进行固定。
介质支撑与外导体之间:外导体固定绝缘介质,采用压套夹紧结构,对于过盈压配处的孔、轴尺寸要求精度均比较高。
并且对于同心度、垂直度、平面度均有所要求。
因此,建议采用一体式的壳体结构,对于降低装配难度、减少加工成本、提升效率、提升合格率都是有帮助的。
通常采用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一体式壳体的内孔设计倒刺结构,绝缘介质(聚四氟乙烯)过盈压配进孔内;另一种是在一体式壳体的侧面设计侧孔,对传输通道进行(环氧)灌封处理。
(2)补偿结构
射频连接器的设计过程中,阻抗不连续是不可避免的,如内、外导体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台阶、开槽、接触间隙等引起的阻抗不连续等。
为了获得最佳的电
性能,首先应使未补偿的不连续性减至最小,其次对剩余的不连续性施加各自的补偿。
一般来说,补偿包括共面补偿、阶梯补偿、锥度补偿三种方式,其原理均是通过一段高阻抗匹配不连续性电容。
4射频连接器的设计示例
以一款2.92-KFD型产品为例对设计步骤进行说明。
(1)按照GJB5246的要求,对连接器的界面部分进行设计。
(2)如下图所示,设计内导体为小台阶支撑结构,设计外导体为分体压套结构。
图2结构设计示意图
(3)根据设计目标(50±0.5Ω),分别计算下图中A、B、C、D段的特性阻抗,确定内、外导体的公差带。
图3特性阻抗计算段示意图
(4)根据设计目标(40GHz、VSWR≤1.3),分别仿真下图中a、b、c段的补偿尺寸。
其中a、b段采用的共面补偿,c段采用的是阶梯补偿。
图4补偿示意图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射频同轴连接器设计基础-国外射频连接器设计论文译文选编,20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