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回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借美景抒写了怎样的情怀?(六)四读课文—诵经典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根据下面提示的关键词背诵课文美峰流石壁林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仙都未复有课堂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
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吧!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本课是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文章,其中融入了文人学士细腻的情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答谢中书书》效果分析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读”贯穿整节课。
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教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读课文通文意,二读课文品意境,三读课文悟情怀,四读课文诵经典”这四个环节,层序递进,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通过朗读去品味文章的美,通过朗读去感悟作者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背诵。
本节课我的预期效果是在“二读课文品意境”这个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可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潮显露的晚了,在课文的最后,感悟情感的时候才达到高潮。
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到课堂结束时,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文意,感悟出作者的情感,熟读并达到背诵。
《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
首句即照应题目。
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
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
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
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
——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
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填空《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
“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本文中的“康乐”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沉鳞竞跃 9、夕日欲颓三、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8、实是欲界之仙都四、默写1、文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3、写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五、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本文作者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请用原句回答。
七、“高峰如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写的?八、“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九、本文分几层?请写出各层大意。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
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
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本节课我的预期效果是在“二读课文品意境”这个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可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潮显露的晚了,在课文的最后,感悟情感的时候才达到高潮。
还有在学生的朗读中,让学生展示的不够多,老师指导朗读指导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
《答谢中书书》课标分析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尤其是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答谢中书书》这一课,需要学生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篇课文学生需明确的任务(一)文言字词积累能熟练地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通读文意。
(二)朗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读出节奏、读准字音,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言语境中的意思。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在朗读中了解描写、议论表达方式。
5.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