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体之环_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建筑设计

媒体之环_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建筑设计

设计通过对结构体系应力分布图谱 的理性分析,以斜交格构之菱形构件的 疏密,回应并表达了由大楼的几何造型 产生的应力变化和结构美学,倾斜体量 与悬臂体对于重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通常受压的柱子,在倾斜体外侧角部却 承受着巨大的拉力,最大的角柱所承受 的拉力达到了 2000t,而在设防烈度的 工况时,最大角柱将承受 8360t 的拉力, 以上海大剧院 6075t 的用钢量相比较, 这样的拉力,相当于 1 根柱可以提起 1 座剧院的钢结构体。柱子的拉力一直传 递到了主楼底部厚重的基础筏板中,随 着结构基础底板锚固节点技术难题的迎 刃而解,巨大的拉力在地面以下 20 多
观光层俯瞰花园
观光大厅 1
39
观光大厅 2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11 建筑学报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米的深处得以平衡。 外部建筑形态与内部空间的结构
化 表 达 起 到 相 辅 相 承 的 关 系。 悬 挑 于 160m 高空的 10 层体量提供了最大限度 的空中高楼平面,为管理层提供了灵活 的空间,37、38 两层高的悬臂桁架深 深嵌固于主楼的结构体中,形成空中桥 梁,承担了整个悬挑荷载,其内部倾斜 交错的空间结构同时造就了悬臂底部公 共观光大厅独特的空间体验。斜向交错 的结构构件,并没有被刻意地遮掩,构 件表面除了必要的防火涂层外,也未作 任何附加的包覆。而这些或刚劲狂放, 或平缓自然的结构元素,在空间中不经 意地出现,又如精心制作的雕塑,装饰 着这些空间,体现着建筑与结构由内而 外一脉相承的理念。 4.4 有表情的幕墙
央视大楼的幕墙为半单元体系,由 独立的结构体系支撑,设计将结构体系 及应力分析成果反映在建筑立面的幕墙 系统上,进一步表达了建筑、结构与幕 墙设计理念的逻辑关系,幕墙看似不规 则的菱形图案,实际上与外筒结构的斜 向格构完全重合,幕墙荷载传递到主结 构菱形格构的交点,半单元玻璃板块由 悬挂于菱形格构上方两边的 H 型钢承 重,以保证幕墙体系对建筑位移的弹性 应变。斜向格构直接反映在建筑立面的
OMA 的竞赛方案将结构体系及应 力分析成果反映在建筑的立面上,引起 了建筑与结构专家的共鸣。重力对于倾 斜体量与悬臂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 楼的设计在几何上的倾斜、悬挑、回转, 通过结构设计中的连续空间网格筒体结 构体系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 载,并通过遍布塔楼下 685 根深达 35m 的桩基,和 4.5~7.0m 深的钢筋混凝土 筏板,形成了稳固的大楼结构体系。
同时,异型空间的消防设计、错综 复 杂 的 幕 墙 体 系、 精 细 的 电 视 工 艺 技 术整合等也分别通过了各类专业审查。
2004 年上半年,初步设计图纸经过多 轮评审和调整最终交付业主。
3 施工图设计与施工配合 2004 年下半年项目进入施工图设计
阶段,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从鹿特丹延 续到了北京。2004 年 9 月,央视新址 举行了奠基暨开工典礼仪式,标志着项 目将进入施工阶段。2005 年 4 月,中 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承包的 CCTV 主楼 开工 ;央视新台址项目进入了以现场为 中心,围绕施工开展工作的新阶段。
技术如此复杂的项目,可以想见在 施工过程中会不断出现的难题。设计团 队及时应对并研究解决施工难题亦成了 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华东院组建了 工种齐全的现场配合小组,现场组与上 海总部保持密切的技术联系,承担现场 施工技术配合工作,OMA 也在北京设 立了分公司,指派专人负责现场深化图 纸及材料的确认等工作,虽然已不是大 规模的工作站协同模式,但通过现场会
4 设计构想与技术融合 4.1 媒体环线 / 公共参观流线
央视大楼将媒体机构运作所需的包 括行政管理、技术研究、综合办公、节 目制作、新闻采编以及电视播送等各种 功能集于一体,各个功能部分通过环状
参观流线分析
连续的建筑整体有效连接,如同手、脑、 肢体的相互配合,使得这个机构拥有协 调高效运作的潜能。大楼的设计强调了 公共性和集体合作精神。
建筑空间研究—塔楼大堂模型 建筑学报 2012.11 ARCHITECTURAL JOURNAL
工作过程
38
工作站会议
议、现场踏勘、工地报告、函件往来以 及更为频繁的电子邮件和电话沟通,依 旧保持了很好地协同关。
进入施工阶段以后遇到的最大挑战 就是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两 座塔楼呈 6°角相向倾斜,顶楼的悬挑 距离地面 161m,南北向出挑 68m,东 西向出挑 74m。施工管理者采纳了空中 悬挑对接的方案 :先建起两座塔楼,然 后如架设桥梁般建起空中悬挑的部分, 最后在空中完成合拢对接。
47 万 m2 的面积,1 万余人工作其 中,24 小时的运转,如果把这个媒体机 构的各个部门比作社区,包容各个不同 社区的大楼本身就是一个媒体城市。位 于 首 层 水 平 体 量 巨 大 的 基 座, 占 地 为 225m×197m,高 6.5m,相对于倾斜 悬挑的主楼体量,它给人以厚重、稳定、 坚实、平衡的观感,同时将水平与垂直 交通有机连接起来,高效解决了大人流 集散的问题。位于西北角的主入口大厅 与地下 3 层空间贯通,并与城市地铁直 接相连,位于东南角塔楼的主入口通过 庭院进入,并与东侧的播送区前厅连接, 水平交通的优势在这个巨大的平面中得 以充分显现,基座还包含了生活服务设 施,包括员工餐厅、健身、诊所等附属 功能,整个平台层的共享公共空间犹如 城市的起居厅。
施工过程
37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11 建筑学报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主楼功能分区
总体功能分区
A 区 :行政管理区 B 区 :综合业务区 C 区 :新闻制播区 D 区 :播送区 E 区 :节目制作区 酒店 公共设施 服务楼 特种车库 警卫中心
的建筑师、结构和机电工程师加起来总 共多达几百人,在设计团队协同工作下 以位于欧洲的办公室为设计基地,完成 了方案和初步设计。
双向内倾 6°,从一个共同的基座拔起, 在 162m 的高空中合拢,形成一个巨大 的直角悬臂。
1 合作模式 2002 年 12 月 20 日, 中 央 电 视 台
新台址工程设计合同在北京钓鱼台国宾 馆正式签约,OMA 和 ECADI 开始共同 迎接这项充满挑战的工程。
以往的合作模式通常是外方设计至 扩初,然后中方接手施工图,中方设计 师对方案的参与有限,外方设计师对施 工图和施工配合的参与也极其有限。央 视大楼的建设规模、功能与结构的复杂 性要求设计团队间必须建立前所未有的 密切合作模式,可以说,OMA 与华东 院双方在央视项目上的合作创造性地界 定了一种未曾尝试过的合作模式 :双方 的团队从方案阶段开始就合二为一,密 切合作,直至施工的工地配合阶段。
基座同时也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屋顶 公园,与塔楼及裙房室内连通,景观设 计作为整个园区景观图案的一部分,将 意大利画家皮拉内西 (Piranesi) 绘制的
罗马城市图案与场地重叠,将 4 个分散 的地块连成一个景观连续体。再将图案 以 1.2m 直径,40cm 间距的圆变化为 点阵图形。根据位置和功能转译为不同 圆形的一系列景观元素的“像素点”,以 绿植、座椅或铺地,形成软质或硬质景 观的组合,站在 37 层 162m 高处的空 中观光大厅,透过直径 3.6m 的圆形玻 璃地板俯瞰,基座花园清晰的整体图案 效果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4.3 结构体系的建筑表述
2007 年 12 月 26 日,最具挑战性, 施工难度最大,重 1.8 万 t 的钢结构大 悬臂在 162m 以上的高空中合拢,两座 塔楼完成对接,这对大楼施工进程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 ;2008 年 7 月 28 日,北 京奥运会前夕,大楼玻璃幕墙全面封闭; 2012 年 5 月 16 日,CCTV 主楼包括室 内的整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这个原本仅作为 CCTV 机构内部功能 使用的大楼中植入了一个公共界面— 37 层的观光大厅,目的是通过一个内 容丰富的空间序列,使参观者身临其境 地观看电视节目的制作来加深对电视媒 体运作和广电科技发展的了解。参观者 可沿参观流线直达观光大厅,登高远眺, 现代都市的新格局尽收眼底。参观流线 也将成为 CCTV 与公众互动的新平台。 4.2 媒体城市 / 基座花园
2003 年初,位于鹿特丹城市火车站 附近的 OMA 办公室,准备好了 CCTV 团队专用的空间,设计人员来自世界各
地,包括中国、荷兰、美国、日本、英 国、法国等 ;华东院的建筑设计小组来 到 OMA,同时,项目结构和机电顾问 ARUP 在伦敦也迎来了华东院的结构机 电设计代表。来自美国的垂直交通顾问、 幕墙顾问也和华东院团队一样,在方案 阶段常驻鹿特丹。办公室入口处的一面 墙上贴着所有人的照片和名字,随着项 目的推进,不断有新面孔陆续加入。华 东院建筑师团队前后两批共 20 人左右, 加上结构及机电工程师技术咨询小组, 华东院团队在欧洲工作了一年之久。
2003 年 2 月底,央视业主首次来 到鹿特丹参加工作站会议,确定平面功 能要求,听取详细设计进展汇报会,工 作站会议是合作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关各方聚在一起,通过直接汇报、交 流 和 讨 论, 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问 题 并 通 过全面有效的沟通来解决问题。OMA/ ARUP/ECADI 设计各方和专业顾问参加 的鹿特丹或北京的大型工作站会议的日 程都是排得满满的,分组讨论、专题会 议,涉及各种结构问题、机电协调、工 艺技术研究……期间,各种小型的工作 站会议更是频繁地举行。这种针对性强, 及时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的工 作模式,在项目的配合与设计的推进过 程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也在整个项目 实施过程中得以延续。
2002 年 4 月 8 日, 境 内 外 10 家 著名设计公司齐聚北京,参加中央电视 台新台址项目方案设计竞赛发布会及现 场踏勘。央视新台址地处东三环光华路 CBD 的区域内,原址的北京汽车摩托 车联合制造公司 ( 简称北汽摩公司 ) 已 迁往郊区,留下这块方圆 19hm2 的宽 阔场地,地块与国贸、京广中心隔路相 望。方案评审团由国际和国内知名专家 组成,2002 年 7 月方案竞赛结果揭晓, 荷兰大都会建筑设计事务所 (OMA)、伊 东丰雄 (Toyo Ito + FCJZ) 和华东建筑设 计研究院 (ECADI) 入围前三,OMA 方 案最终被选用,CCTV 主楼的设计将电 视制作的各种功能完整紧密地组织在一 个综合互动的环状结构当中,两座塔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