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润滑油选择润滑油:自主品牌成主流车企的共同选择受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2009年我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的一年,产销量创下历史新高,荣登全球第一。
不过在进入2010年后,汽车市场却急剧降温,市场的发展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甚至有些厂商将它视作“拐点”。
拐点:3000亿的想象与诱惑4月底,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举行,此届展会的主题是“畅想绿色未来”,以此展望低碳带来的汽车产业的未来变革。
其实,汽车产业的变革无时不在,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车市的蓬勃发展。
不过,就产业生态链而言,汽车产业的变革并没有真正出现过,一直还未跨越“车本位”时代。
在车本位市场,厂商以车言车,大规模的广告轰炸、降价、不断推出新车型等,是厂商惯用的营销手段,期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或后来居上,或保持领先。
不过,产品的同质化、营销手段的趋同化正慢慢地削弱品牌的价值和影响,与此同时,白热化的竞争也使得整车的销售利润越来越薄弱。
这一切注定汽车市场将逐步离开车本位时代,各汽车巨头关注的目光将转移到汽车后市场,汽车产业的利润也在向售后市场转移。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着规模庞大的汽车后市场。
据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900亿元,五年后这个数字更是会突破3000亿。
这是一座令人充满遐想的巨大金矿。
烽火四起的润滑油市场润滑油是动力的伙伴,也就决定了润滑油在汽车后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价值,当然汽车后市场自然也就成为各大润滑油品牌竞争的焦点。
提起润滑油厂商,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劲力宝、美孚、壳牌、昆仑等国内外品牌,这些品牌占有中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赢得了汽车厂商以及汽车消费者的认可。
不过在十多年前,润滑油却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价格昂贵。
劲力宝、昆仑等国内品牌的崛起,为拉平国内润滑油的价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竞相争锋的市场格局,甚至本土品牌在竞争中占得了上风,让用户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
2002年,中国石化整合其润滑油业务,成立了专业化的润滑油公司,随着品牌形象的树立,劲力宝润滑油已经成为国内中高档润滑油市场的翘楚。
这不是市场换技术的胜利,而是中国润滑油厂商经过几十年不懈探索和创新的成果。
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生产的劲力宝润滑油服务中国航天50多年,在润滑油领域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一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加油。
他们把航天科技转为民用,生产的润滑油产品素有“航天品质”的美誉。
事实上,在技术和品质方面与壳牌等国外品牌并驾齐驱,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市场的优势。
汽车润滑油市场是比较特殊的行业,除了润滑油厂商,汽车厂商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所有知名的汽车厂商都有自身专用的润滑油,若想取得市场突破,离不开汽车厂商的认可。
劲力宝:主流车企的共同选择目前,我国的汽车服务产业处于汽车厂商主导的时代,4S店是大多车主的首选。
由于整车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汽车厂商必然会巩固和强化汽车服务这个重要的利润来源。
因此,对于润滑油品牌而言,与主流车企展开合作是融入汽车产业链、发展汽车后市场的必然选择。
截至目前,劲力宝润滑油全系列车用润滑油产品已经通过了通用、丰田、大众、克莱斯勒、本田等全球五大汽车厂商的认证,有数据显示,劲力宝润滑油已与中国30%的主流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占据主流车企25%以上的装车及服务用油份额。
这是国产润滑油的巨大突破。
早在国外的汽车品牌进驻中国之时,随着汽车制造一同带到中国的,是润滑油、零部件等汽车配套的品牌,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汽车品牌的润滑油生态圈。
而生态圈的打破源自国内润滑油厂商的实力和用户的认可。
事实上,辨别润滑油的优劣,关键是要看油质和润滑油的等级。
润滑油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体系,国内外品牌通过的都是同一种国际认证体系,同一级别的产品,国内外品牌基本没有性能差距。
较之国际品牌,国内品牌反而有着天然的优势,它们更加贴近用户、了解用户,其产品拥有独特的、更适合中国交通状况的技术。
如果说在技术和品质上,中国润滑油品牌与国外品牌打了一个平手,那么,在客户观念和服务意识上,中国润滑油品牌已经迈开了超越的步伐。
其中,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09年中国石化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跨行业的汽车技术合作中心。
该中心日常机构设立在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以此整合中国石化服务汽车产业的整体力量,在燃料油、润滑油、橡胶及其它车用化学品方面为汽车厂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在合作中心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石化与汽车企业共同研究开发的润滑油产品达20多项,获得国内OEM认证37项,国际OEM认证10项,汽车行业相关产品专利17项。
由此,中国造打破了汽车润滑油市场生态链,劲力宝润滑油成为中国主流车企的共同选择。
在这个共同选择的背后,除了劲力宝润滑油所具备的技术、品质和服务外,更多渗透出的是中国润滑油品牌发展的战略和远见。
对于劲力宝润滑油而言,主流车企的共同选择无疑在风生水起的车用润滑油市场上赢得更多加分,由此带来的市场效应当是又一个成功的营销范本。
俗话说:“买车容易,养车难”。
要保证汽车正常使用并延长使用寿命,定期保养必不可少。
而在保养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更换润滑油。
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么润滑油就相当于这颗心脏的血液。
但是,目前我国市场上润滑油品牌有2000种之多,面对浩如烟海的品牌和种类,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和取舍?选油要适应季节变化润滑油的油品粘度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如夏季环境温度比较高,发动机经常处于高温工作状态,很容易造成润滑油早期氧化变质、粘度下降,从而失去润滑功能。
因此,专家建议夏季应尽量选择油品粘度稍高的机油。
如统一润滑油全新推出的“超粘王”系列,由于其采用超黏度配方增大了液体的内摩擦,提高了机油的抗剪切性,因此能够在活塞、缸壁和凸轮轴等摩擦面之间形成较好的油膜,使机油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工况下粘度保持稳定,降低发动机部件的磨损。
同时,夏季要特别注意经常检查油尺,如有缺损,要及时补充。
而冬季天气寒冷,燃油的流动性变差,润滑油的粘性增加,所以应该选用粘度较低的润滑油。
选油要有品牌意识润滑油市场鱼龙混杂,一般光凭外观很难区分发动机油的品质高低,因此购买机油时应尽量选择品质、技术、售后服务完善的知名品牌的润滑油。
毕竟知名品牌皆是经过了长期的市场检验,产品品质能够得到保障。
但是,在选择品牌的同时也不要过分迷信国外品牌,在国产润滑油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品牌。
例如在国内润滑油油市场领先的统一润滑油,曾连续四年出击“世界最艰苦赛事”——达喀尔拉力赛,完全能够胜任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复杂需求,彰现了优异的产品品质。
同时,由于国产润滑油的本土特性,因此其相同品质的产品,价钱却要比国外品牌便宜很多。
另需注意的是,两种不同品牌的机油最好不要混合使用,因为不同品牌的油品采用的添加剂可能不同,混用可能会造成油品变质。
如一定要混用,可先做两种油品的相容性试验,如相容则可以,但这样使用,新油的品质会下降很多。
此外,在保养的时候一定要去专业的网点,像4S店、汽车修理厂等正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有良好的质量保证,而且也能得到专业的服务。
特殊人群如何选油在众多润滑油消费人群中,卡车司机无疑是最特殊的一类,他们常年奔波在各地的高速路上,不断要面对各种复杂路况,这就使得他们要缩短机油更换周期来弥补因路况颠簸而减少的润滑油使用寿命。
同时在长期重载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因润滑油粘度过度引起油压过低,这就需要选择使用超粘度配方,添加特效高剪切粘度改进添加剂的具有高抗剪切性的润滑油,来有效保持机油压力。
统一润滑油全新推出的柴机油新品“油压王”,就是适用于这一情况的具有代表性润滑油产品。
润滑油选择高一等级的好为爱车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并不比挑选一件合身的衣服容易,要从以下车型、路况、季节,以及追求的驾驶感受等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要根据不同车型来考虑,可以参考车辆使用手册中有关API质量级别的推荐。
(API 等级代表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的等级。
以汽油润滑油为例分为SM、SL、SJ、SH、SG、SF等。
S 后面的字母按英文字母的排序,越往后代表级别越高,润滑油的质量越好。
)通常,专家会推荐比车辆使用手册推荐的高一个级别的润滑油。
中高端车型功率大、转速高、工况严苛,对润滑油的要求自然更高,尤其是需要润滑油的抗氧化稳定性、抗剪切稳定性更强。
如法拉利F1赛车,转速高达18000转/分钟,需要润滑油抗剪切力极强,如劲力宝润滑油有3倍于普通油品的抗剪切稳定性;加速快(数秒间速度从0提升到200公里/小时)需要润滑油有快的流速,在车辆启动的瞬间,油随即流动到需要保护的地方形成保护油膜;动力大,发动机温度最高达300度,要求润滑油良好的抗高温氧化稳定性。
对经济型车而言,很多车主认为可靠品牌的半合成油或普通矿物油就足够了,不过如路况不佳或车主追求更好的驾驶感受或希望延长发动机寿命,那么可以相应提高润滑油级别。
路况也是选油的一个衡量因素。
对于城市用车而言,高峰时段频繁起停使得发动机经常处于磨损当中,专家建议城市用车可选择劲力宝等合成润滑油。
这种全合成润滑油,分子颗粒小,结构平滑,润滑油流速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活塞、缸壁和凸轮轴等需要润滑冷却和保护的地方。
另外,高速行驶能帮助燃油充分燃烧,油路畅通,对发动机有好处。
不过长时间高温高速运行容易导致油泥的产生,从而造成发动机运转不顺畅,噪音增大、怠速抖动加剧等。
此时,清洁能力强的润滑油也是不二之选。
如劲力宝拥有5倍于普通矿物油的清洁能力。
选择润滑油还应注意季节的变化。
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可选择5w-40或10w-40的润滑油,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缩短换油周期,轮毂轴承用滴点较高的润滑脂,变速器和差速器换用夏季厚质齿轮油,制动液采用沸点较高的制动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