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教案
课堂同步练习:导学案
课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优化设计
课后反思与
反馈
课堂小结:依板书归纳知识点。然后总结,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材料二: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三: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引自《台湾外记》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明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弊: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等)
(过渡)历代统治者对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有推行什么政策?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中国古代史》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
拓展提高:
教师还可以情境设置:《夕阳与曙光》。引导学生进行17-18世纪中西方比较。
比较一:政治方面
比较三:文化方面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3、原因:(分析原因:结合教材以及所给材料)
(1)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
(2)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3)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分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影响)学生自由交流派代表发言。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1.背景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④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明朝: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抚宁六中教案历史学科
授课时间:
2014
年
3
月
10
日
备课人:刘素芳
课题
第1章第4节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课时
共1课时
本节第1课时
选用教材
人民版
知识模块
必修二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
与方法
“问题式”和“探究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
及课前准备
“问题式”和“探究式”教学。导学案
教学流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回忆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从三种经济形式被受重视程度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古代政府的政策倾向。可见一个政府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那么古代的历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打出课题)简述课标要求。
讲授新课: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表现:
(1)秦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
(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
清朝: 1.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三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并强调(严格限制≠绝对禁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以史为鉴,与现实结合进行讨论交流。
3.评价
局限性(主要影响):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