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
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
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
“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
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
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
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
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其特征是:①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
②重点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了虚幻性与假定性。
5.从诗歌的基本特点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诗歌的本质与最大的艺术特长是抒情表现,即抒发感情,表现内心世界与理想。
而其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的形式正适应了诗歌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只有诗句、诗体凝炼,才便于其中抒情表现;而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的逻辑就是跳跃性,而不象事物逻辑那样有规律性;节奏与韵律可以适应与促进情感的抒发,使诗句和情感和谐而有节奏。
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真物、真情,以抒写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为核心和最大特点。
报告文学是从叙事散文发展起来的,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以写真纪实为重要特征。
可见,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极其相似的,它们的真实都接近生活的真实。
但都非对生活的机械摹写,都要用剪裁、取舍、提炼等方法。
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在于: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
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
而报告文学要求选取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真人真事进行记录,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
相同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
不同点在于,①小说是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
②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
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
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③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
第十章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层面的特点)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疑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即指向艺术内部,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它所表达的已经不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而是内心世界的体验。
(2)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如:雪莱《西风颂》里面写到“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冬天”和“春天”已被诗人的的希望、憧憬的情绪浸泡过,已经与普通话中的冬天和春天大不相同(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
如:郭沫若《凤凰涅槃》:“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芬芳是你,芬芳是我,芬芳是他,芬芳是火。
”颠三倒四的句子使得我们感受到了诗中凤凰的新鲜感和自由感以及狂欢的氛围。
2.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
②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
③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
④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
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相同。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其特征有二: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内在本质深刻丰富。
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
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内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
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
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是表现特征,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
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结构特征,“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
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是审美特征,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
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
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
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
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
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
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某种事物的象征。
荒诞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诞不经。
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
第十一章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
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
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
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
(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
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
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
典型的有:①首尾接续式。
一个行动引起一环一环的链接,使得故事延续,例如章回小说或者是武侠小说。
②中间包含式。
就是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一些寓言、微型小说使用这种方法。
③左右并联式。
在武侠货惊险样式叙事模式中出现,比如“007”中邦德在追踪犯罪集团,同时犯罪集团也在寻找邦德。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