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摘要:“小康”首先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摆脱贫穷与困苦,并走向富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

进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提出来的。

关键字:小康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文化建设意义一、小康社会的含义和特质(一)小康社会的含义小康,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古老的社会思想,所谓小康就是衣食丰足、生活平安的意思。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了“小康”,“小康社会”新的内涵。

他所说的“小康”,“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而是把小康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

他也明确的指出,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他所说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是低水平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经过30年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水准也越来越高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阶段。

[1](二)小康社会的主要特质第一,小康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

经济是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小康社会的经济特质。

为了使小康社会具有强固的经济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措施。

第二,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社会。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这是小康社会的政治特质。

小康社会要想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就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发达的资本民主,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广泛、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小康社会是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高度发展的社会。

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精神文明缺乏的社会,而是一个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涵,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特质。

[2]第四,小康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特质。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认识的日益清楚,推动发展转型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首先,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病最终表现为效率低下,产出的比率不高,通常都是以很高的代价获得相对较少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得不偿失。

转变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道路的升级,是一种更高明的“经济”手段。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不断萎缩,而可再生资源的发展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这时就需要转变资源观念,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

然而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优化结构,通过结构调整来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

调整结构既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也是不断提高经济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从政府的层面上说,应该通过政策和法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引导市场自觉走上更有效率的方向。

其次,降低消耗,保护环境。

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准则就是资源消耗的降低和对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利用资源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改变是必然的代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巨大的资源环境瓶颈,这时就需要政府从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立场去重新认识和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一般被理解为经济上的进步或者直接落实到物质生活的改善,所以经济发展是其主要内容。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仅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同样重要。

发展不单单是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变革依然推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中更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科技与人文并重。

(二)转变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条件。

从源头上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然而造成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有多个,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优化产业的关键是在发展新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再造。

大三产业不仅是服务,也是价值的创造者。

随着当代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创造财富的宽阔道路。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点是科技技术进步,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只是个别机构的事情,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事情。

从全局和长远考虑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这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第三,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差不断拉大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凸显了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西部也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特别缓慢,这就要求创新发展思想,走出以往的简单扶持和产业转移的思路,让中西部落后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三、在文化繁荣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健全完善的公共的文化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首先,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由国家和社会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场所。

政府是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大主体,它的目的是通过有力的财政支撑,建立一个普及全社会的服务体系。

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其次,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

”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国家建设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最后,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要加强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把社区的文化建设纳入城市的规划当中。

[4](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社会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支撑。

要用科学的态度啦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继续保护和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号角:“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树立文化自觉我们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要清醒的认识到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实力。

二是要对我国现有文化成就和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三是要求党员承担起戒护额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的任务,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要求的提出和我国的国内状况是分不开的。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达到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的。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是很低的,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有较大的差距,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长短不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发展水平。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因为我国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的问题。

提高政治发展水平是因为我们党的干部清廉和亲政问题。

不少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比较紧张,他们的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5]建立小康社会,过小康的生活,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向往。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化,让美好的小康社会真正的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实现千百年人们的梦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将是光辉夺目的篇章。

参考文献:[1]李士坤.小康中国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2]牛先锋.小康文化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0[3]张冠梓.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科学发展实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4]李世坤.小康中国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5]高立志.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及其建设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