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①肇.庆()②泠泠..()③淙.淙()④一脉.()⑤怅惘()⑥汩汩()⑦古刹()⑧拾级()⑨污垢()⑩繁衍()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划出并在后面改正。
引我暇想顿生雀跃寻声而去盘旋曲折伸手欲缆清澈透明山鸣谷应小心翼翼炯然相异新陈代谢3、选词填空。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 (A迎 B扑 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 (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
③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 (A涌 B掀 C推)去。
④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去寺。
寺院依山而造, (A藏 B嵌 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⑤有时,泉水在树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A潭 B片 C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中的格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我愿是一朵欢乐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
【课堂导学】1、文章结构2、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对鼎湖山泉水的声音、形态等的描写,表现了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以生命的活力,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产生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揭示了“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3、语言特点这篇文章语言清新生动,颇有吸引力,这得归功于作者在文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景物的特征,自然地引发读者产生联想,进入美妙的境界。
比如“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这段文字一方面描绘了泉声与钟声的特点,泉声欢快清亮,钟声厚重安详,一方面又通过比喻形象描绘出泉声与钟声和谐相应的情景,作者把这情景形象地比喻为老人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这比喻充满了人间的情趣,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再如,“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
这句话,赋予了泉水生命,突出了泉声的清脆悦耳,也透着活力。
由于泉声的点缀,使古老的鼎湖山洋溢着生气,也点出了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②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
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③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②③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③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
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5、“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请默写出来。
【课后学习】一、阅读下文,思考回答文后的问题。
随风吹笛林清玄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的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但看看天色尚早,决定还是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春晨鸟雀的啾唧,。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
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2、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吗?为什么?3、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4、请联系上下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5、赏析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二、《鼎湖山听泉》中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参考答案1、①zhào ②líng ③cóng ④mài ⑤chàng ⑥gǔ⑦chà ⑧shè ⑨gòu ⑩yǎn1、错别字:暇寻缆炯改正字:遐循揽迥3、①B扑②A绕③C推④B嵌⑤C泓 4.C(“千人锅”是一个特别的称谓,应该加引号)4、我愿是一片青翠的树叶,为春天点缀一丝新绿。
(答案不是唯一,符合要求即)1、鼎湖山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命的活力。
2、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3、青翠碧绿,了无杂尘4、B(B后两个“反衬”应为正面衬托。
)一、1、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
(意思对即可)2、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有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3、喜悦的内容为: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之声,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苏醒的时刻的快乐。
4、夏夜蛙虫的鸣唱、滔天海浪的交响5、把竹林的声响比喻成百人的交响乐团演奏的紧锣密鼓的乐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风雨中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的美妙动听,及天风海雨似的音乐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二、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
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