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例说明农产品的交易条件的含义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都是由农户(家族经营)承担的,所以,谷物/蔬菜/水果等。
所以农产品的供给的第1个特征是卖方的数量非常多,具有独占地位的大生产者不存在。
供给的第2个特征是市场支配力强的大企业不存在←农业的上游及下游产业中,少数大企业占有重要的部分。
而作为中流产业的农业却是零散多数的经营。
由此会产生市场交易时的市场交涉力(bargaining power)的差。
←市场交涉力较弱的农业在购买肥料及农业机械时,会被迫支付比较高的价格,而在向食品产业销售农产品时,又可能被压低价格。
这就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交易条件问题2、举例说明农产品的三级市场的特点及需求弹性的大小1、产地市场(farm market)---集中农民出售其产品的市场为产地市场,是农产品集中起运的场所,是农民与商人交易的场所。
---产地的供给为原始供给(primary supply)---产地的需求为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产地市场的特征:每笔交易量有限、多采用议价方式、原始供给、上门收购2. 批发市场(wholesale market) —均衡⏹批发市场是供货商从事批发业务的市场,是商人之间的交易市场,商人在市场取得的商品为转售之用,而不是最终消费。
⏹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批发市场的特点:1) 批量大,规模大2) 买卖双方均为商人3) 实质上的价格决定场所4) 商品回转率快,利润率比较低5) 位置选择不如零售市场严厉6)是行情发布的大本营←批发市场的供给是由产地市场的供给延伸而来的,而需求是由零售市场的需求延伸而来的。
故其供需曲线是引申供给与引申需求。
3.零售市场(retail market)—分散⏹零售市场的供给是由批发市场的供给延伸而来的,是引申供给。
而需求是代表消费者的购买,是一种原始需求。
农产品零售市场主要特点是:(1)市场辐射范围较小,多限于周围的消费并与中心集散市场接近;(2)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交易,交易数量小;(3)在农贸市场上,小批发商业和小零售商业是这类市场的主要供应者,部分农产品是生产者直接在市场销售,这类农产品主要是鲜活农产品。
(4)在超市中,农产品及食品的连锁、配送是其供货的基本形式,市场上出售已加工的农产品为主,当然也有鲜活农产品。
(5)农产品价格高于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
(一)三级市场的需求弹性研究表明,农产品三级市场的需求弹性表现为:产地市场需求弹性<批发市场需求弹性<零售市场需求弹性第二次作业1、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广泛存在的原因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相适应,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有并列性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因此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2.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从协作的第一种方式来看,即把不同专长的劳动者集中在一起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
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过程的有序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按自然界的时间,即受季节约束的生长过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
它一般固定在土地上,不宜移动,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把非常大量的生产条件进行集结,采取多种和大量作业同步并进的办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成。
从协作的第二种方式来看,即把具有相同专长的劳动集中在一起,生产相同的产品。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
简单协作在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时优于独立劳动,例如播种、抢收、抗灾、兴修水利设施等生产活动,通过协作,可以及时完成作业,不误农时,做到丰产丰收。
✓但超过此范围,至多不过是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机械总和。
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甚至往往还不如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总和。
因为这既要增加监督成本,又可能产生偷懒行为,还可能造成窝工浪费。
✓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正如法国农业经济学家罗歇·韦利所说:“真正的农业,卓有成效的农业,一定要以个人负责为基础”。
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1)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2)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3)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不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2、家庭农场及公司职员的生活比较农业经营者及其家族提供劳动力、决定经营的方针并具体从事经营活动。
承担经营的风险或者享受经营的成果和利益。
农业劳动的基本特征:季节性;突发性;复杂性1)小农---其规模正适合家族的劳动,也正好维持其家族正常的生活(从劳动力的角度)。
2)自耕农---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经营农业(从土地的角度)。
3)以维持家族生活为目标,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一种Way of Life)A、家族农场的成员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而城市居民却属于不同的是经营企业,每天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家族农场成员的劳动和消费都在一起,是一种家族生活。
B、另外,家族的生活内容是由自己自由地决定的。
3、调查故乡的农户兼业化的现状及其影响中国把农户分为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
纯农业户是指农户中的所有劳动力都从事农业,而不从事非农业;农业兼业户是指大约有64%的劳动力从事农业,36%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非农业兼业户是指大约有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60%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我国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从事兼业的,且其收入超过农户总收入的10%以上的农户。
兼业农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性1.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一样都能生产商品性农产品;2.兼业农户的出现和大量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作用;3.它也为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4.兼业农户由于有多种收入来源,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农业生产的发展;5.由于兼业农户大都住在农村,家中又有人在城市或非农产业就业,使其具有了双重身份,这对兼业农户在经济危机期间为自己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缓解大量农民涌向城市,防止城市的过度膨胀,避免农村人口的过度萎缩和农村社会的衰落,都是有好处的。
农户兼业化所存在的问题但在兼业农户当中,也有许多是规模狭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商品率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
在大生产排挤下,有许多兼业农户会被淘汰和消失。
他们的命运可能有三种:一是被大农场、大企业吞并或收买;二是将土地租给专业农户或大型农场;三是某些小的农户自发地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合,利用合作社和社会上的服务力量,完成各种作业,并且靠农业外的收入补贴等来获得生存。
第三次作业1、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特征: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2、试从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两个方面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的原因1)组织理论分析•首先,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回避市场风险、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变得越来越重要,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需要使农户产生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愿望。
•其次,对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产生了通过适当方式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2)交易费用分析(1)从农户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节约农户的交易费用。
(2)从“龙头”企业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减少了在销售种子、饲料等方面寻找、评价和签订契约等方面的费用。
(3)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其形成与否主要看内部组织费用和市场交换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3、概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基础1.交易费用理论定义: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使用价格体系时所发生的发现相对价格、进行谈判、签订契约、实施监督、设立解决纠纷的安排等费用。
–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
–张五常认为,企业的实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
–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认为,企业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
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减少或消除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的本质仍是一种合约结构。
2.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3.制度变迁理论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才会发生制度创新:(1)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2)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合算了分类:(1)诱致性变迁,是指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
(2)强制性变迁,是由政府法令引致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