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答案

天津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A项,“悄无声息”的“悄”应读qiǎo。

“盘垣”应为“盘桓”。

B项,“郁”的“翁”应读wěng。

C项,“倔拗”的“拗”应读niù。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2.【答案】B【解析】“深邃”,深;深奥。

“幽邃”,幽深(深而幽静)。

联系前后文“悄无声息”“古潭般”“河湾”,用“幽邃”更合适。

“蜿蜓”,蛇类爬行的样子;(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曲折”,弯曲;(事情发展、故事情节)复杂,变化多。

此处形容流水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用“蜿蜓”更合适。

“荒疏”,(学业、技术)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

结合语境,此处指树梢上枝叶稀少,应该用“稀疏”。

故选B项。

【考点】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3.【答案】C【解析】A项,结构混乱,可把“写作了”改为“写作的”。

B项,“解开……本质”搭配不当,可把“解开”改为“揭示”。

D项,“天津”和“比赛现场”并列使用,不合逻辑;此外,还有语序不当的语病,应该是“一批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球迷”。

【考点】辨析病句的能力。

4.【答案】C【解析】A项,“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B项,“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情节。

D项,“卡西莫多”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二、阅读5.【答案】C【解析】C项,“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中说“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6.【答案】B【解析】A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说法错误,由原文第四段“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信息化只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不是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C项,“已经完全被……奴役”曲解文义,原文第五段是说“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D项,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两段只是猜想和提出建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7.【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是要求选出“不能体现……‘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

倒数第二段中指出“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而D项“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体现的是科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科技“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8.【答案】B【解析】B项“迭”;交替,轮换。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9.【答案】B【解析】A项“因”,连词,于是;介词,由于,因为;B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

C项,“之”,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若”,动词,像;代词,你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0.【答案】A【解析】A项错误,本文不是一篇游记。

“游记”必须先游才有记。

但这篇文章,是白居易应友人杨汉公之请,根据杨汉公送去的五亭图而写的一篇记文。

【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11.【答案】A【解析】文言断句时首先要理解文意,同时注意,本句话中多为对偶句,这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依据。

“汀风春”和“溪月秋”对称,“花繁鸟啼之旦”和“莲开水香之夕”相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考点】文言断句的能力。

12.【答案】C【解析】C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误,原文为“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作者并没有批评之意。

【考点】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13.【答案】(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宫”),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解析】(1)句中,“面”,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岫”,山峰。

(2)句中,“牧”,治理;“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康”,安康。

(3)句中,“其”,表推测,大概。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从湖州城向东南走二百步,就到了雲溪。

雲溪和汀洲相连,汀洲也叫白藏洲。

梁代吴兴太守柳恽在这里赋诗写道“河洲采白蘋”,于是汀洲就以白蘋为名。

在柳恽题诗前不知几十万年,题诗后又有几百年;强有白蘋洲之名却并没有亭子,这里尽是荒凉的沼泽。

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来做刺史,才铲除杂乱的草木,疏导河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休息的地方。

不久恰好水灾连续发生,池沼淤塞,亭台倒坍。

之后又过了几十年,这里成为一片荒芜的空地。

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来做刺史,于是疏通了四条渠水;挖深了两个池塘,修建了三座花园,构筑了五座亭子,无论是花草树木、荷花竹林,还是船只桥梁、回廊静室,以及游览、宴饮、休息、住宿的设施,没有准备不得当的。

看到那架在大溪之上、横跨长行两岸的,称它为白蘋亭。

位于两个花园之间、观赏百花的,称它为集芳亭。

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能品味晨光熹微的,称它为朝霞亭。

靠近清澈流水的,称它为碧波亭。

五座亭子间隔排开,汀洲景象交替映入眼帘,无论向前看,向后看,抬头看,俯首看,胜景都无处隐形。

每到春风吹绿汀洲;或是秋月映照溪水,或是鲜花盛开百鸟歌唱的早晨,或是莲花吐艳流水飘香的傍晚,宾客朋友聚集于此,歌声乐声响起,船桨慢慢划动,饮酒咏诗正畅快时,飘飘忽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游览的人相互看着,都说:“这里不知是在天上呢;还是在人间呢?也不知道蓬菜、瀛洲、昆仑、阆苑和这里相比,又如何呢?”当时我在洛阳做守官,杨君送来书信和图画;请我给五亭作记。

我按住图画拿起笔,悬揣构想,逐条陈述梗概,得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二三。

但凡是有胜景的地方,只有被人注意到之后才能出名;有匠心的人,只有得到工具后才能开窍;美景与内心相遇,本来有待于时机呀!大概白蘋洲这个景致,是柳恽太守发现的,颜鲁公草创的;杨君又加修造的。

三位贤人从始至终,能做的事都完成了。

杨君先前治理舒地,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安康的原因,是革除弊端发展优势,像改变茶法、改变税法之类的就是这样。

发展优势,所以官府有钱财;政策能够实行,所以平时多有闲跟。

因此我有余力寄托高雅的情操,成就胜大的景象,三者互相辅助,难道只是偶然吗?从前谢灵运和柳挥做郡守时,以山水为乐,多以寄托高尚情操,不曾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遂和黄霸做郡守时,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但没有胜大的景象。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的名是汉公,字是用乂。

恐怕年代早已久远,其由来早已不知晓,所以以其字称呼他。

本文记于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

14.【答案】(1)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怀。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1)A项理解有误,开头四句诗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即,并没有否定孔子人生选择之意。

(2)首先,对诗句进行直·译,然后,结合景物特征,展开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诗歌的画面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必须要立足原诗。

此二句传神地写出了广阔的田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生长态势。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致,而且透露着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

(3)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人的思想追求进行合理分析。

这两句是说吟咏着诗关上柴门,姑且做一个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吧!作者想要避世隐逸,过田园生活,但“聊”字又反映了他内心有着挣扎,联系这首诗前四句可知“忧道”之心仍然存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5.【答案】①风萧萧兮易水寒②周公吐哺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惟江上之清风⑥休说鲈鱼堪脍【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五、16.【答案】AB【解析】A项理解有误,“子然一人”“踝蹬”二词表现的是“我”对徽墨热切的着迷与执着的向往,“我”对徽墨的探寻自始至终充满热情,并没有表现“我”的身心疲惫、孤独失落。

B项理解有误,全文的基调是对体现传统文化的“微墨”的探寻与欣赏,并不存在对数字化的批判或抵触,所以不存在“反语”与“惋惜、不平”一说。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7.【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解析】赏析时首先要判断写作手法,画线句子中“喁喁细语”“翩翩起舞”等词明显将徽墨拟人化;同时“我却听到了……”“我看到了……”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二者选一个角度分析即可。

“翩翩起舞”“书写流利”,写出了徽墨书写时灵动的状态,而后一句,作者想舀水磨墨、过幽静生活,则表达了他与徽墨共处的欣喜和对幽静如虹关隐士那般生活的向往。

【考点】鉴赏重要语句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18.【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析】文章开篇便表明“我”在寻徽墨,并且,哪怕只见到寸许徽墨,“我”也心满意足,可见“我”对徽墨的喜爱;第五段直接点明徽墨式微,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第六段与前文行踪断开,单独插叙墨的历史及其与虹关的渊源;第七段通过描写眼前虹关徽墨的制作工艺,从而表明其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文章最后立意深远,除了对徽墨本身的探寻,更有倒数第二段中“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直接写出了寻墨的根本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9.【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解析】此题需要从与描写虹关相关的文字中去分析。

第三段和第四段交代虹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色;第六段介绍徽墨源于虹关,又使虹关换来金字招牌,成就了虹关;倒数第三段写虹关引起作者的乡愁,而与乡思有关的记忆则包含了识墨的点滴。

将对虹关的,描写与寻墨的过程结合着写,丰富了文学内容与主题。

【考点】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0.【答案】示例:这并不矛盾。

虽然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对刻画人物形象十分重要,但在《村学校的音乐课》中却无须刻画出眼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