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发动机的类型:活塞式内燃机可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1)按活塞运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往复活塞式和旋转活塞式两种。
前者是活塞在气缸中作直线运动,后者是活塞在气缸作旋转运动。
(2)根据所用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有汽油机、柴油机、气体燃料发动机3类。
(3)按冷却方式不同,活塞式内燃机分为水冷和风冷式2种。
(4)活塞往复式运动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冲程和二冲程发动机(5)按进气状态不同,活塞式内燃机分为增压和非增压2类2、活塞往复式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术语(1)基本结构: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缸体、活塞连杆组、配气机构等、(2)基本术语由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工作过程组成的封闭过程。
上、下止点--活塞顶离曲轴回转中心最远处为上止点;活塞顶离曲轴回转中心最近处为下止点。
活塞从一个止点运动至另一个止点的过程称为冲程。
活塞行程--上、下止点间的距离S称为活塞行程。
曲轴的回转半径R称为曲柄半径。
显然,曲轴每回转1周,活塞移动2个活塞行程。
对于汽缸中心线通过曲轴回转中心的内燃机,有S=2R。
汽缸工作容积--上、下止点间所包容的汽缸容积称为汽缸工作容积,发动机排量--发动机所有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称为发动机排量,燃烧室容积--活塞位于上止点时,活塞顶面以上汽缸盖底面以下所形成的空间称为燃烧室,其容积称为燃烧室容积,也叫压缩容积,汽缸总容积--汽缸工作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和称为汽缸总容积,压缩比--汽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称为压缩比,压缩比的大小表示活塞由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时,汽缸内的气体被压缩的程度。
压缩比越大,压缩终了时汽缸内的气体压力和温度就越高。
轿车用汽油机的压缩比一般为8~11。
工况--内燃机在某一时刻的运行状况简称工况,以该时刻内燃机输出的有效功率和曲轴转速表示。
曲轴转速即为内燃机转速。
负荷率内燃机在某--转速下发出的有效功率与相同转速下所能发出的最大有效功率的比值称为负荷率,以百分数表示。
负荷率通常简称负荷。
3、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汽油机是将空气与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气,在进气行程被吸入汽缸,混合气经压缩点火燃烧而产生热能,高温高压的气体作用于活塞顶部,推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连杆、曲轴飞轮机构对外输出机械能。
四冲程汽油机在进气行程、压缩行程、做功行程和排气行程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进气行程:进入汽缸的工质是纯空气。
由于柴油机进气系统阻力较小,进气终点压力pa=(0.85~0.95)p0,比汽油机高。
进气终点温度Ta=300~340K,比汽油机低。
(2)压缩行程:由于压缩的工质是纯空气,因此柴油机的压缩比比汽油机高(一般为ε=16~22)。
压缩终点的压力为3000~5000kPa,压缩终点的温度为750~1000K,大大超过柴油的自燃温度(约520K)。
(3)做功行程:当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在高压油泵作用下,将柴油以10MPa左右的高压通过喷油器喷入汽缸燃烧室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与空气混合后立即自行发火燃烧。
汽缸内气体的压力急速上升,最高达5000~9000kPa,最高温度达1800~2000K。
由于柴油机是靠压缩自行着火燃烧,故称柴油机为压燃式发动机。
(4)排气行程:柴油机的排气与汽油机基本相同,只是排气温度比汽油机低。
一般Tr=700~900K。
对于单缸发动机来说,其转速不均匀,发动机工作不平稳,振动大。
这是因为四个行程中只有一个行程是做功的,其他三个行程是消耗动力为做功做准备的行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飞轮必须具有足够大的转动惯量,这样又会导致整个发动机质量和尺寸增加。
采用多缸发动机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现代汽车用多采用四缸、六缸和八缸发动机。
4、发动机机体组和曲柄连杆机构:曲轴构造曲轴基本上由若干个单元曲拐构成。
一个曲柄销,左右两个曲柄臂和左右两个主轴颈构成一个单元曲拐。
单缸发动机的曲轴只有一个曲拐,多缸直列式发动机曲轴的曲拐数与气缸数相同,V型发动机曲轴的曲拐数等于气缸数的一半。
将若干个单元曲拐按照一定的相位连接起来再加上曲轴前、后端便构成一根曲轴。
多数发动机的曲轴,在其曲柄臂上装有平衡重。
按单元曲拐连接方法的不同,曲轴分为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类。
连杆组包括连杆体、连杆盖、连杆螺栓和连杆轴承等零件。
机体组:现代汽车发动机机体组主要由机体、气缸盖、气缸盖罩、气缸衬垫、主轴承盖以及油底壳等组成。
镶气缸套的发动机,机体组还包括干式或湿式气缸套。
5、发动机配气机构:配气机构的组成:配气机构由凸轮轴、挺杆、推杆、摇臂、摇臂轴、气门弹簧及气门导管等一些相关部件组成。
凸轮轴在发动机上的布置有下置,侧置和顶置。
现代发动机上常采用顶置式,它位于气缸盖上。
凸轮轴直接通过摇臂驱动气门,省去了一大套如挺杆、推杆等往复运动的部件,很适用于高转速发动机,但也带来传动轴的困难,由于凸轮轴在气缸盖上,气缸盖拆装较为麻烦,并且喷油器的布置也较困难。
另有一种顶置式是凸轮轴的幅轮直接驱动气门。
这种形式的优点不但机构简单、惯性小、对凸轮轴的要求不高,故在新式汽车应用广泛。
一般发动机每个气缸只有一个进气门和一个排气门。
为了提高充气效率,现在多采用多气门技术,例如每个气缸有4个气门。
这种多气门结构对燃油直接喷射的发动机特别有利,喷油器布置在燃烧室中央,点火燃烧途径均匀,各气门的开度也可适当减小。
6、化油器式发动机的燃油系统:化油器的作用是:根据发动机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将化油气化,并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可燃混合气。
及时适量进入气缸7、汽油喷射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简称EFI或EGI系统),是一个以电子控制装置(又称电脑或ECU)为控制中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不同部位上的各种传感器,测得发动机的各种工作参数,按照在电脑中设定的控制程序,通过控制喷油器,精确地控制喷油量,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
它通过电脑中的控制程序,能实现起动加浓、暖机加浓、加速加浓、全负荷加浓、减速调稀、强制断油、自动怠速控制等功能,满足发动机特殊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使发动机获得良好的燃料经济性和排放。
通过传感器输出信号------ECU计算发出信号-------控制执行器动作传感器主要有:空气流量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歧管负压传感器、曲轴位置和转速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爆震传感器、氧传感器等。
ECU是电控发动机的核心,执行器一般多是线圈。
8、柴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柴油机供给系统的作用是将燃油和空气按一定的要求分别送入气缸,使之形成良好的可燃混合气,并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柴油机供给系统的部件可以分为供给燃油的燃油箱、燃油滤清器、输油泵、带调速器的喷油泵(高压油泵)和喷油器;供给空气的空气滤清器和迸气管;排出废气的排气管和消声器。
9、润滑系统的功用:润滑系统的功用就是在发动机工作时连续不断地把数量足够、温度适当的洁净机油输送到全部传动件的摩擦表面,并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油膜,实现液体摩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减轻机件磨损,以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润滑方式;由于发动机传动件的工作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对负荷及相对运动速度不同的传动件采用不同的润滑方式.1. 压力润滑:压力润滑是以一定的压力把机油供入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主轴承、连杆轴承及凸轮轴承等负荷较大的摩擦表面的润滑。
2. 飞溅润滑:利用发动机工作时运动件溅泼起来的油滴或油雾润滑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称飞溅润滑。
该方式主要用来润滑负荷较轻的气缸壁面和配气机构的凸轮、挺柱、气门杆以及摇臂等零件的工作表面。
10、冷却系统:一、冷却系统的功用;冷却系统的功用是使发动机在所有工况下都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冷却系统既要防止发动机过热,也要防止冬季发动机过冷。
在发动机冷起动之后,冷却系统还要保证发动机迅速升温,尽快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
二、水冷系统的组成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有风冷与水冷之分,以空气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统称风冷系统;以冷却液为冷却介质的为水冷系统。
汽车发动机,尤其是轿车发动机大都采用水冷系统,只有少数汽车发动机采用风冷系统。
汽车发动机的水冷系统均为强制循环水冷系统,即利用水泵提高冷却液的压力,强制冷却液在发动机中循环流动。
这种系统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风扇、节温器、膨胀水壶、发动机机体和气缸盖中的水套以及其他附加装置等。
11、发动机点火系统工作原理:电源是蓄电池,其电压为12 V 或24 V ,由点火线圈和断电器共同产生高压20000 V 左右。
分初级回路和次极回路。
点火线圈实际上是一个变压器,主要由初级绕组,次极绕组和铁芯组成。
断电器是一个凸轮操纵的开关。
断电器凸轮由发动机配气凸轮驱动,并以同样的转速旋转,即曲轴齿轮每转两圈,凸轮轴转一圈,为了保证曲轴转两圈各缸轮流点火一次,断电器凸轮的凸棱数一般等于发动机的气缸数,断电器的触点与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串联,用来切断或接通初级绕组的电路。
触点闭合时,初级电路通电,电流从蓄电池的正极经点火开关,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断电器触点,接地流回蓄电池的负极,为低压电路。
触点断开时,在初级绕组通电时,其周围产生磁场,并由于铁芯的作用而加强。
当断电器凸轮顶开触点时,初级电路被切断,初级电路迅速下降到零,铁芯中的磁通随之迅速衰减以至消失,因而在匝数多,导线细的次极绕组中感应出很高的电压,使火花塞两极之间的间隙被击穿,产生火花。
初级绕组中电流下降的速度愈大,铁芯中磁通的变化就愈大,次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也就愈高。
初级电路为低压电路,次极电路为高压电路。
在断电器触点分开瞬间,次极电路中分火头恰好与侧电极对准,次极电路从点火线圈的次极绕组,经高压导线,配电器,火花塞侧电极,蓄电池流回次极绕组。
现代汽车大多采用半导体点火系统:蓄电池点火系工作时,断电器触点分开瞬间,会在触点处产生火花,烧损触点。
当火花塞积炭时,易漏电,次极电压上不去,不能可靠地点火,产生高速缺火现象。
半导体点火系克服了这些缺点,具有较强地跳火能力,使点火可靠。
半导体点火系分为半导体辅助点火系,无触点半导体点火系和计算机控制的半导体点火系三大类。
半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