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文化

竹文化

竹文化
竹在中华文化里远非一般纯生物的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中国竹文化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的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文化的景象。

竹文化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

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竹笋不仅为寻常百姓的果腹,而且是王公贵族的席上珍馐;不仅为世俗凡人独享,而且是宗教僧侣的重要菜肴和祭献祖先鬼神的祭品。

在普遍而持久的食笋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竹笋的烹饪和加工技术。

在中国南北食谱中,以竹笋烹调出的名菜多达一百余种。

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重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的格外厚爱的感情,寄寓着前喻文化中前辈和晚辈关系的伦理价值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竹制式日常生活器物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二。

竹材被制成炊饮器具、服饰、消暑用具、家具、玩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幅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日常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三。

在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

在农业中,竹制农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在手工业中,竹制生产工具渗透到造纸、制茶、制糖、制盐、纺织各个部门。

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现实中华文化对自然因地制宜的现实理性精神。

竹建筑师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四。

中华民族先民最早的一种居住形式是“巢居”,其后它逐渐演变为“干栏”这一建筑形式,而其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即竹材。

汉代著名的甘泉祠宫就是竹子建构而成的。

宋朝之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竹建筑逐渐减少,而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竹建筑直至今日仍为重要建筑形式。

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的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强,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的地步。

竹营造出包括民居、寺庙、园林建筑、军营等在内的各种建筑。

中国竹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检归朴的生活情趣、和谐空灵的审美理想。

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五。

竹制交通设施有独索溜筒桥、双索双向溜筒桥、多索平铺吊桥、双索走行桥、V形双索悬挂桥等竹索桥及各种各样的桥,竹制水上运输工具有竹筏和竹船,山地人力运输工具有竹桥。

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稳的文化心态。

竹制书写用具是中国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之六。

竹是毛笔等书写工具的重要材料。

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

在唐朝,竹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还是遏止汉字、由表意文字向拼音文字演进的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促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重要动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竹制工艺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七。

中国的竹编工艺品滥觞于原始社会,定型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得到长足发展。

竹雕刻工艺品起于战国,到明代成熟。

中国竹制工艺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情趣。

竹制乐器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八。

竹是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表音乐。

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而缺乏严密、精确的特征。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即指称、象征或表现所指的能指。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和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的符号之一。

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子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

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

一些少数民族把它作为民族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

竹宗教符号象征与指称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文学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

竹早在远古时期,即被当做原始歌谣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先秦两汉文字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是意境的意境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

至南朝时期,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出现了。

竹之挺拔修长之姿、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无一不被中国文学家们做过淋漓尽致的描写,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绘画史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

中国竹文化始于唐朝。

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

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意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意远的绘画风格。

竹人格符号式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憨人遁隐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

竹人格符号以特有的包容性,意指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之间尽管性质不同,但却不是截然相分、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

中国竹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开拓,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竹文化所显示的“天人合一”观念不失为一剂拯救生态破坏的良药;竹人格所指的正直坚贞、奋发向上的“浩然之气”告诉人们在生活中的处世态度。

云南的傣家竹楼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还有一些竹子做的东西引起了外国人的兴趣。

这些事实都证明:中国竹文化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极大的魅力。

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小农经济为竹文化的形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儒道哲学思想则构成竹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植物提出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中国的竹文化不但属于中华民族的过去,更属于现代化中国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