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总结古诗词鉴赏题

从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总结古诗词鉴赏题

从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总结古诗词鉴赏题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九套卷,分别为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浙江卷、山东卷。

研究这些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高效备战2018年的高考。

一、从考点现状来看,古诗词鉴赏题可以归纳为“全面考查,重点突出”。

所谓“全面考查”,指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均有考查。

所谓“重点突出”,指的是“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是高频考点,出现的次数较多。

【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本题从设题形式来看是选择题,但从考点来看,实质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从选项来看,B、E两项是错误的,B项第三句的重点不是“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而是写考场的安静,用“所以”来连接,因果关系也不正确。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选出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E项“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B、E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充满希望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体现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全国卷的这两道题目,符合“全面考查,重点突出”的考查特点,全面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但从分值来看,“思想感情”所占分值较高,属于考查重点,而这一点,在其他自主命题的省份也有充分展示,可以说是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省份的“偏好”。

二、从设题方式来看,古诗词鉴赏题可以归纳为“读懂为主,稳中求变”。

所谓“读懂为主”,就是指鉴赏古诗词首先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诗歌的具体内容。

笔者发现,在近几年的备考中,有不少考生不在读懂诗歌方面下功夫,而潜心于研究一些所谓的答题技巧、答题套路。

试想,如果对诗歌的理解都迷迷糊糊,考生根本不可能知道诗人写作诗歌的意图,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所谓“稳中求变”,就是指近几年的设题形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会有微调,比如客观题会重出江湖,或者两首诗歌的对比阅读也可能会再次出现在试卷中。

【技巧通关】2017年古诗词鉴赏题的考点现状和设题方式如此明晰,但还是有很多考生无法得到理想的分数,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2017年浙江卷的试题为例,试作说明。

【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插:通“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后六句叙写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先框定范围,如果范围不明,则很容易偏题。

这里的前八句是“麦死春不雨……薄暮不盈筐”,后六句是“携来朱门家……救此苦饥肠”。

从“叙写”的角度来看,前八句只有“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后六句只有“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是续写,其余的句子都不是“叙写”。

这样考生可以将前八句概括为关键性动词“采”,后六句概括为关键性动词“卖”,如此即可快速答出要点。

如果考生在解题时不框定答题区间,又不明确题目中“叙写”的含义,概括不出关键性动词,答案就没有针对性。

【答案】采地黄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解析】第2题是常见的赏析题,但题目说得比较明白,一是要赏析“叙述”,二是要赏析“对比”,如果考生对“叙述”与“对比”知之甚少,就拿不到高分;如果没有一定的答题模板,不明白赏析既要赏技巧,又要析内容,答案也会“缺斤少两”。

虽然如今的高考不考术语,但考生还是要搞清楚叙述和对比的内涵。

叙述包括谁叙述、怎么叙述两大内容,谁叙述,就是分析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怎么叙述,就是要明白叙述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诗歌最后一句中“愿”是以卖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这是运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的答题特点为亲切自然,客观真实。

联系卖地黄者的身份,考生会发现其充满艰辛悲苦,而时间顺序则容易使事情传达更顺畅。

本诗是卖地黄者和朱门家之间的身份对比,还有一个是“岁晏无口食”与“与君啖肥马”之间的对比,重在突出贫富差距。

【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将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进行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这两道题合乎“全面考查,重点突出”的考点现状和“读懂为主,稳中求变”的设题方式。

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2题考查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艺术手法。

【备考攻略】一是多做真题,借鉴范本。

历年的高考真题都会成为各省、区、市师生备考的标杆,给2018年的高考备考提供借鉴指导,考生应多做真题,认真揣摩答案,让自己在训练中熟悉不同考点的设问方式,分清题型类别,树立答题意识,规范答题步骤。

一些模拟试题的命题方式、考查点会与高考真题保持一致,但可能会存在考点偏差。

二是仔细读题,有针对性地答题。

阅读鉴赏古诗词,考生可先读懂内容,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然后再读懂技巧,欣赏诗歌优美的表达;最后要读懂题目,把握试题的指向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三是读懂内容,准确把握意象。

如何准确把握意象?考生要善于从描写性的关键词语入手。

意象是指渗透诗人思想感情的某一事物,而一些意象相对固定地代表着某种感情色彩,比如“折柳”,在乐府《折杨柳歌辞》中有惜别之意。

四是读懂技巧,识别术语的内涵。

一篇文章为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需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当然,考生记牢表达技巧之外,也要会识别术语的内涵。

笔者建议考生牢记下面两组基本的、常见的术语以及其运用内涵,一组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一组是主要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烘托、以乐衬哀、以声(动)衬静、象征、想象和联想、多角度描写等。

五是读懂题目,明确答题要点。

读懂题目,第一是仔细审题,不要漏掉题目的问题;第二是迅速框定答题要点;第三是牢记答题模板。

一般的古诗词鉴赏题都有答题模板,炼字析句题和鉴赏技巧题也是如此,炼字析句题的模板是“本词句字面意思是……,表达……感情(态度),对中心起着……作用”;鉴赏技巧题的模板是“运用了……技巧,表达了……内容(突出何种事物、何种特点),达到了……的效果(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

【同步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宴西楼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

【注】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

因循:随意、轻率、怠惰。

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

摩诃池:摩诃池即汙池,在锦城西。

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

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

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6分)【答案】1. AC【解析】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

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示例: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

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

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苏轼相从不觉又初寒。

对樽前,惜流年。

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

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上转头看。

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

【注】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

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

转头山,在诸城县南。

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相从不觉又初寒。

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

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

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

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

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

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

(6分)【答案】3. C(2分)E(3分)【解析】“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