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说课稿徐小燕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总复习中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是在继前一课时,已经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性质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基础上,系统复习小学数学中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梳理沟通各种图形周长、面积之间内在的关系,同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根据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教材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公式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知识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纸片、三张白纸。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指导点拨法、观察法、归纳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做,使学生经历回忆、整理、建构的思维过程。

(数学教案)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指导点拨法、观察法、归纳法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直观形象的表象,动态生成的效果,对比与归纳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探究实际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探究实际问题的系列学习活动,经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获取积极情感体验目标。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二、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画)师:怎样能把它挂在墙上又能保存更久?(讨论、交流、汇报)生:镶个镜框,加块玻璃师:这是个好办法,如果镶个镜框我要多长的木条(或铝合金),加块多大的玻璃呢?这要用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呢?生:这幅画的周长和面积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在本课开始,我出示了一幅画,并告诉学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请学生帮忙想想办法,怎样能把它挂在墙上又能保存更久,让学生去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很多学生都说要给它镶个镜框,加块玻璃。

而镶镜框要用到周长知识,装玻璃又要用到面积知识,自然引出本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分步梳理,引导建构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生:……(课件出示六种平面图形)1、复习周长和面积概念周长:围成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出示了两组图形,分别让学生观[1] [2] 下一页《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科书49—52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

[教学重点]学会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大屏幕、课件、实物钟表。

[板书设计]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上午6:00 6:00下午6:00 18:00[教学过程设计]一、生活导入。

1、介绍普通记时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瞧!是什么?出示钟表生:钟表师:现在钟面上是几时?你可能在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上午6:00下午6:00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一个是上午6时,一个下午6时,这种记时方法是普通记时法,(板贴普通记时法)2、出示照片:老师这儿还有一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请看!大屏幕分别出示交通标志牌、麦当劳、中国银行营业时间牌。

提问:这些营业牌上的时间用的还是普通记时法吗?揭示课题:这里用的是一种新的记时方法——24时记时法,板书:24时记时法介绍:为了计时简便不易出错,都会采用从0时到24时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课件出示)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记时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好吗?(设计说明:通过对普通记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由学生常见的营业时间牌的时间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应用的广泛,以及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之处,为学习24时记时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24时记时法。

1、认识24时记时法。

问:观察第一个钟面,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学生:夜里12时教师:你怎么知道的?说明:晚上的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大家记住了吗?师:24时记时法就从0时开始记时了。

问:观察第二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小结,大家说,一天结束了吗?学生:没有师:时针在钟面上要继续跑。

师:观察第三个,你又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集体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还有个问题:晚上12时是几时?一天结束了没有?学生:结束了。

(教学策略: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一天一共有多少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几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想一想24时记时法究竟是怎样记时的呢?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24时计时法记时,从夜里的12时到中午的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从中午的12时到夜里的12时,所指时数要加上第一圈走过的12小时。

那么我们来看看,上午6:00用24时记时法是几时?板书:6:00下午6:00呢?你是怎样想的?板书:18:00(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初探出24时记时法的记时方法。

在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看来同学们对24时记时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进入“你说我讲”。

下面3个时刻用24时记时法各是几时呢?提出要求:先自己说一说,再说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分别点击出8:00、12:00、20:00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这两个钟面上时针都指着8,一个是8时,一个是20时呢?(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你说我讲”巩固24时记时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1、比较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

老师知道大家一定很喜欢看电视节目,那么今天晚上中央台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让学生学会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换,并明确这两种计时方法的异同。

)2、运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记时法记时了,你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记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

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小结。

(既巩固24时记时法,又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评、奖励小笑脸等形式,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解决实际问题。

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指名回答。

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

这是什么?银行储蓄业务应该看哪段时间?学生自由发言。

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三题。

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指名回答。

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四题。

同桌互相读题,然后相互说说。

老师出示答案。

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五题。

问:这列火车什么时候开?妈妈要下午几时到呢?师:在做火车前要提前检票的。

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八题。

看看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知的站牌、火车票入手,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1)完成想想做做第六题。

(2)认真阅读52页的“你知道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101页例4、例5、例6,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能够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除法进行验算,会利用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4.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具、学具准备插图的放大图和有关习题的幻灯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125÷5=160÷40=25×5=40×4=2.求未知数x.x×6=15615×x=1203.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学会这部分内容的?二、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进行新课(一)引导探究例41.出示例4的月饼图并提问:你能根据插图提出哪些问题?2.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3.教师组织交流并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1)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有18个月饼和3个盒子)(2)18个月饼,准备平均放在3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多少个?怎样列式解答?18÷3=6(个)(3)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4.分小组改编应用题并思考:把上面第(2)题改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说明这道题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怎样求?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5.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本组改编的题目和对思考题的理解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另外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6.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组织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和教师的板书,观察这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归纳概括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7.记住三个关系式: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的改写,由一个关系式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教给学生记忆的策略.8.练习:(1)把下面的除法算式改写成一个除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350÷7=488÷61=(2)填表(3)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用两种方法验算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1008÷24=322540÷52=48教师:你是怎样验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二)独立自学例5.1.教师出示例5的题目: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2.学生独立解答.3.讨论:(1)你求未知数x时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是求除数,除数=被除数÷商)(2)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把求出来的未知数x的得数代入原来式子的左边,如果左边也等于右边的56,就说明解答是正确的.)4.同桌的同学相互出两道题进行交换解答,再交换验算.(三)独立学习例61.出示例6的题目: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2.学生独立解答.3.同桌的同学围绕下面的问题讨论、交流:(1)第一步做什么?要求的这个数用什么来表示?(2)列等式的根据是什么?(3)怎样求未知数x?为什么可以这样求?(4)怎样判断自已的解答是否正确?4.推荐一个同学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这道例题.四、巩固练习1.第99页“做一做”第1、2、3题.2.(1)什么数是28的36倍?(2)1980是什么数的36倍?3.练习二十三第1~4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中的未知数x?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有了较好的学习基础.在复习环节中,重点复习了有关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简单应用,为学生学习本节课作好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准备.在新课教学中,例4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的重点摆在第一幅图的分析指导和归纳、概括关系式两个环节上,通过板书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三者的关系;例5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教师重点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可以那样计算的道理和思考的一般步骤.例6也是让学生独立自学完成,教学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列式和求x的根据,知道解这类题的一般步骤,对于具体的解题方法则由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解.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意义、思考方法等进行全面小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名数和名数的换算、“练一练”,练习十七第6~10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