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简介青海湖简介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
环湖周长为360公里。
湖水平均深度约19米,最深处为28 7米。
湖面海拔3196米。
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海或仙海。
北魏以后改称青海。
青海湖水中含大量氯化钠和硫酸镁等无机盐,清澈透明,但不宜饮用。
湖中盛产湟鱼,又名裸鲤,肉肥而嫩,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
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青海湖著名的游览胜地。
鸟岛是青海湖最有名的岛。
坐落于青海湖西部布哈河河口附近,形如蝌蚪。
鸟岛原名海西山,也称“蛋岛”,与不远处的海西皮都是鸟类栖息地。
鸟岛高出湖面7 6米,面积仅0 27平方公里。
栖鸟类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数以10万计。
每年春天各种候鸟从南方飞来,产卵、孵化,到9~10月份,再向南飞迁。
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批游人,使鸟岛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海心山岛面积约0 46平方公里,高出湖面约30米。
岛上怪石嶙峋,林木茂盛,风光秀丽。
相传古时岛上产龙驹,又名“龙驹岛”。
现在的鸟岛也包括了海心山岛。
青海湖四周高山怀抱。
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为巍峨高峻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海南山,西面是4000~5000米的橡皮山。
山下是茫茫无垠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青海湖畔。
青海湖处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渐差,需大力加以保护。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清思路,把握情感线索。
(二)明确内容,掌握观察方法。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效果。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相关文字材料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刚察县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
环湖周长为360公里。
湖水平均深度约为19米,最深处为28.7米。
湖面海拔3196米。
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海或仙海。
直到北魏以后才改称青海。
青海湖水中含大量氯化钠和硫酸镁等无机盐,清澈透明,但不宜饮用。
湖中盛产湟鱼,又名裸鲤,肉肥而嫩,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
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青海湖著名的旅游胜地。
鸟岛是青海湖最有名的岛。
坐落于青海湖西部布哈河河口附近,形如蝌蚪。
鸟岛原名海西山,也称“蛋岛”,与不远处的海西皮都是鸟类栖息地。
鸟岛高出湖面7.6米,面积仅有0.27平方公里。
栖鸟类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数以10万计。
每年春天各种候鸟从南方飞来,产卵、孵化,到9~10月份,再向南飞迁。
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批游人,使鸟岛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海心山岛面积约0.46平方公里。
高出湖面约30米。
岛上怪石嶙峋,林木茂盛,风光秀丽。
相传古时岛上产龙驹,又名“龙驹岛”。
现在的鸟岛也包括了海心山岛。
青海湖四面高山环抱。
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为巍峨高峻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海南山,西面是4000~5000米的橡皮山。
山下是茫茫无垠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青海湖畔。
青海湖处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渐差,需大力加以保护。
2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有关青海湖的图片材料,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
3 导入语设计:上一堂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二)自读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借助书本的注释,理清字的笔画,读准字音。
(三)正音颠簸(bǒ)深湛(zhàn)恬(tián)雅眸(móu)子安谧(mì)肃穆(mù)魅(mèi)力蓼(liǎo)蓝哈(hǎ)达逶迤(wēiyí)潸(shān)然篝(gōu)火娓(wěi)娓动听脍炙(kuàizhì)人口虚无缥缈(piāomiǎo)(四)研读1 分析题旨,确立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梦幻2 找出文中表示相关意义的句子。
明确:“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3 讨论文章的线索。
明确:由此可见,文章是以“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4 讨论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可与《周庄水韵》进行比较)明确: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5 讨论作者描写景物的思路。
(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概括所描写的内容)明确:相关句子描写内容“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海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五)作业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想想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上一堂课所讲的内容。
(二)研读学生自己交流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可从多角度阐述理由,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等,不求全面,但教师评点要力求准确)示例1:青海湖湖水蓝色的醉人。
(1)“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
“纯正”、“深沉”,是与“海洋”和“天空”比较后给予作者的主观感受,更突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
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
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得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的美。
(3)第5段中有关数字的说明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湖水为什么蓝得出奇,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知青海湖。
示例2:环境氛围的清新幽静,优美迷人。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淡蓝”、“碧绿”、“深褐”、“银色”,组合成一幅色彩斑斓又意韵深远的画卷。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雨珠的可爱,以及雨后空气的纯净。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仅是生理上的感觉,也是心理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甜蜜之感。
同时短句和长句的交叉运用,也形成音节的参差感。
示例3:鸟岛的神奇和鱼类的丰富。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为青海湖中的岛屿增添了一种神奇迷人的色彩。
(2)“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能够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这是作者在介绍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后由衷的赞叹,这种赞叹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青海湖特有的魅力。
(3)“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示例4:作者的情感。
文章自始至终表现出对青海湖的幽美的喜爱,那是一种贴近自然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
作者非常希望这样的感受能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这种矛盾的心理,也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一个有识之士对青海湖的珍爱。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梦幻”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展示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时关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1.感知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电脑画面或图片介绍青海湖,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再用一句话或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
(二)教学切入点1.扣住标题中的“梦幻”一词设问切入:文章中有哪些词句与“梦幻”有关?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从作者的行踪及观察点切入:标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归纳作者观察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圈点勾画法、设疑释疑法、要点归纳法、诵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1.归纳文章描绘青海湖的几个角度。
2.说明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赏识青海湖又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被破坏的矛盾心理。
(四)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法:标出体现作者行踪及观察点的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
2.诵读品析法:标出描绘青海湖湖水、环境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法:文章末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四、拓展延伸1.收集有关青海湖的资料,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合理预测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