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海洋教育

二年级海洋教育

3.鱼儿超级变变变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鱼种从幼鱼到成鱼的特殊变化。

2.探究鱼的外形变化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3.激发探究海洋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1.不同的鱼的卡片,答题卡、评价卡。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你说我说,激发学习的兴趣。

1、提出话题:同学们,海洋里不少可爱的鱼儿(贴:鱼儿),你都知道哪些?大家说说你知道的海洋里的鱼儿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3、看图片,同学们说的海洋鱼儿可真不少,让我们随海底摄影师的镜头去看看海底世界都哪些美丽的鱼儿。

(课件播放海底鱼儿的图片,最后把图片定格在小黑鳗和黄鳗上)。

4、激趣揭题:大家知道吗?漂亮的黄鳗是由小黑鳗变化而来的,它们是怎么变化的,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海洋王国去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海底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小黑鳗和小黄鳗的变化结果。

二、你看我看,了解鱼儿的变化。

1、播放视频,黑鳗成长记。

小时候,我是黑色的丑小鳗,我快乐地在海底玩耍。

当我成年之后,我学会了装扮,我变成海底华丽的蓝帅哥。

后来,蓝帅哥的衣服渐渐变成了蓝黄色,我也由“帅哥”变成了“淑女”。

老年时,我才成为优雅的“黄丝带”奶奶。

2、看了视频,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认一认:在黑板上出示不同时间五彩鳗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哪个阶段,回答正确的就给他一张海洋小博士的卡片。

3、小结过渡:五彩鳗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场魔法,在海洋王国里有不少这样的魔法公民,让我们去认识认识它们。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形式介绍小黑曼的变化过程,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然后通过贴图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三、找找贴贴,拓展海洋的知识。

1、认识海洋王国的“魔法”公民。

粘贴:皇帝神仙鱼、双印龙、短鳍红娘鱼、花尾美鳍鱼、圆翅燕鱼。

你还知道哪些吗?(学生交流后,以PPT介绍这些不同的变身鱼)2、了解不同种类鱼的幼年和成年:老师来考考大家,能不能根据图片,来找出那些是它们的幼年,那些是它们的成年。

(请不同小组的代表上来把不同种类的鱼粘贴在“幼年”和“成年”的类别里)3、评价,交流,看大图说一说。

4、小结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海洋王国的魔法公民,我们想不想进一步成为海洋魔法堂的讲解员。

【设计意图】:介绍其它变身鱼幼年到成年的不同变化,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此类变身鱼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它变身鱼的变化历程。

四、练练看看,培养探索能力。

1、练一练:要想观看海洋魔法堂的电影,首先要通过过关考试,出示答题纸,让学生把成年鱼和幼年鱼连一连。

2、:通过过关考试,我们进入了魔法堂。

魔法堂给我们揭秘了几种可以变身的鱼,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我是比目鱼,刚出生时我在海面生活,眼睛长在身体两侧。

长大后,我横卧在海底生活,一只眼睛就移动到另一只眼睛旁边了。

(2)我是清道夫鱼。

在我的家族里,大雄鱼是“家长”,如果它不在了,最大的雌鱼就会变成雄鱼,成为新的“家长”。

(3)小丑鱼,他们与海葵同生,一只海葵只与两条成年小丑鱼生活在一起,周围还跟随着一群幼鱼。

每当成年的雌性小丑鱼死亡或迁移出走后,周围的一条最大的幼年雄性小丑鱼就会变成雌性,从而取代原来那条雌鱼的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魔法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雄性”“雌性”变身鱼的变化过程。

五、总结。

1、孩子谈收获。

2、教师总结:神奇的海洋有很多的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人人争当海洋小博士,勇敢去探究吧!【设计意图】:让孩子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本节课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海洋知识的欲望。

4、海上奇观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有许多海上奇观。

2.欣赏海上奇观,初步了解海洋奇观的成因。

3.培养学生探究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山东的海上奇观,世界著名的海上奇观现象。

初步了解海上奇观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搜集奇特的海上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海洋小博士,她要带领大家去见识一些奇特的海上景观。

课件出示小博士奇奇(板书:海上奇观)2、出示石老人海上日出的图片交流感受。

预设:同学们,可能会说这是青岛石老人,看到了海上日出,海里的大石头象一位老人3、奇奇相机简介石老人景观。

青岛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

海浪冲击岸边的岩石,把岩石磨成细沙,唯独这块石柱很坚固,留了下来。

被海浪打磨,样子就像一位老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初识山东的海上奇观1、教师引导:像这样奇特的景象,海上还有很多呢。

你都知道哪些山东的海上奇观呢?2、自主探究: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山东海上奇观的图片、文字资料。

预设:学生可能搜集到书上涉及的几处景观,也可能搜集一些书上没有的,选择典型的让学生介绍一下。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介绍的顺序,相机出示黄河入海口、万鸟岛、海市蜃楼等图片和文字资料,补充,提升。

4、播放蓬莱海市蜃楼的视频。

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先猜一猜。

然后听听小博士奇奇的介绍。

课件出示:奇奇介绍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海市蜃楼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折射,产生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

古时传说这种幻景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的,因此而得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资料、欣赏图片、视频,了解山东的海上奇观及其成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世界海上奇观集萃1、教师引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海上奇观,再让我们跟着奇奇赶快出发吧,看看你最喜欢哪里的海上奇观。

2、游戏:对号入座。

游戏规则: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组澳大利亚大堡礁、塞班岛喷水洞、南极冰山、海上龙卷风、海上平流雾等图片,及有关图片的文字介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将文字介绍贴到相应的图片上。

比比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优胜小组进行展示。

3、课件展示,欣赏世界海上奇观。

4、播放视频,了解海上龙卷风。

5、探究平流雾的成因。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奇奇介绍。

平流雾是海雾被海风吹过后,飘浮空中,然后冉冉升起,就形成了悬在半空中的“飘带雾”,附在海面而随风平流,则得名为“平流雾”。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上奇观,初步了解海上平流雾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

四、景观推介会1、教师引导: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见识了这么多的海上奇观,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你最喜欢哪处海上奇观,下面,我们都来做导游,把自己最喜欢的海上奇观推荐给大家,推荐之前,每个同学先做好推介卡。

2、学生制作推介卡。

3、全班召开推介会。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最喜欢万鸟岛,因为……我最喜欢龙卷风,因为……我最喜欢南极冰山,因为……我最喜欢喷水洞,因为……【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推介会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海上奇观的了解,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海洋是奇特的,神秘的。

我们要保护海洋,热爱海洋,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

课下可别忘了把你这节课上的收获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哦!附板书设计:海上奇观山东的奇特世界的5、多变的海浪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浪形成的原因和海水运动的规律。

2.了解海浪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感受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了解海浪形成的原因和海水运动的规律,了解海浪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资料包。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海浪形成的原因和海水运动的规律的资料,搜集海浪与生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大海优美景色的图片,配乐欣赏。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在海边游玩时,都见过什么样的海浪?【预设】:学生会说:我见过小的海浪,我见过大浪,我见过巨浪。

3、欣赏不同形态的海浪(相机出示轻浪、大浪、巨浪三幅图片。

并板书课题《多变的海浪》)4、教师小结: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想知道什么呢?【设计意图】:欣赏海浪的图片,激发学生亲海、爱海的情感。

从生活入手,很好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猜想验证,认识海浪的形成。

1、猜想: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会有海浪呢?海浪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海浪是风吹起来的,是电引起来的,海底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2、验证:同学们,我们来做个试验吧,看看我们猜想的对不对?大家可要仔细观察呀!(做模拟实验:准备一个长方形的水槽,里面盛上半槽水,用吹风机模拟风的大小。

)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3、动手画一画,把实验中看到的海浪变化用曲线画出来。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猜测海浪是风吹出来的吗?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海浪是被风吹起来的!我们在海岸看见的海浪主要是风浪。

广义的海浪,还包括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气压力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做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海浪的形成原因。

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风力下水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海浪变化用曲线画出来,巩固实验效果。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并能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动手实践,探究海浪的运动规律。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在海里游泳时,感觉海浪怎么运动的呢?海浪能把你送到远方吗?(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2、观察发现:播放课件,游泳的小朋友在原地不动的视频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小朋友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大浪来了,小朋友就被推上去了,小朋友一会儿冲到了浪顶,一会儿又到了浪底。

3、探究原因:想要乘着海浪去远方的小朋友,被海浪送去了吗?小朋友为什么一直不往前走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资料,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最会学习,能自己阅读,小组交流弄明白原因。

(发资料包,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小组交流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了解海浪的运动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教师小结:浪的运动是波浪式的,海浪实际上是只在原地在做圆周运动,短时间内人只在原处运动,并没有随着海浪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直观生动,然后通过交流资料,让学生发现海浪实际上是只在原地在做圆周运动,了解海浪的运动规律。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交流的能力。

四、交流活动,关注海浪与生活。

1、教师引导:我们都是生活在海边的孩子,想一想,海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海浪把美丽的贝壳送到沙滩上,我们可以去沙滩捡贝壳;帆船运动员在海浪中比赛;人们去冲浪;我们可以到海里去游泳;海啸、台风给人们带来灾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