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任务书
经费预算10万元
教务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经费预算1000万元
每个专业增加建设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1个,新增实训室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设备价值1000万元,生均设备价值达10000元以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达到30个以上,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实训工位数满足率达到100%以上。
经费预算1000万元
实训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5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经费预算20万元
新增省级品牌专业1-2个,市级特色品牌专业1个。
经费预算10万元
新增省级品牌专业1-2个,市级品牌专业1个。
经费预算10万元
教务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3
人才培养模
式与目标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高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双证书获取率,提高在校生、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学业水平考试及格率、优良率高。
经费预算25万元
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达100%,合作企业数量50个以上,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比例90%,录用应届毕业生比例90%,企业输送兼职教师40人以上,企业接受教师企业实践500人次以上,申报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一项,完善菏泽市电工电子职教集团建设,积极创建省级骨干职教集团。
经费预算40万元
经费预算100万元
形成完善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竞赛模式和大赛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的机制,每年校内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率达100%,每年市级技能大赛项目,学校开设专业参赛率100%,承办市级技能大赛4个赛项,积极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2个以上,争取承办省级技能大赛1个赛项,每年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项目3个以上,获奖5个以上。
经费预算110万元
实训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7
校企合作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校企合作运行良好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完善菏泽市电工电子职教集团建设,积极创建省级骨干职教集团、“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认定项目”。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校、专业部两级听评课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校领导听评课每学期人均7次,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社会评教覆盖面92%以上,实践项目开出率97%以上,学生顶岗实习率88%以上,校企共同实施实习管理专业覆盖率100%,教学事故每学期每专业部5次以下,学生迟到、缺课率7%以下。
经费预算20万元
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达100%,合作企业数量50个以上,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比例90%,录用应届毕业生比例90%,企业输送兼职教师40人以上,企业接受教师企业实践500人次以上,创建2-3个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积极创建省级骨干职教集团“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认定项目”,学校和各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机制,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机制。
经费预算90万元
继续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竞赛模式和大赛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的机制,每年校内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率达100%,每年市级技能大赛项目,学校开设专业参赛率100%,承办市级技能大赛4个赛项,积极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2个以上,争取承办省级技能大赛1个赛项,每年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项目3个以上,获奖5个以上。
经费预算10万元
开设专业12个左右,其中三二连读大专专业6个,3+4专业1个,在校生4500人,年招生1500人,毕业生1300人。
经费预算15万元
教务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2
品牌专业
建设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专业,
建成2-3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市级品牌专业。
新增省级品牌专业1个,市级特色品牌专业2个。
完善中餐烹饪等实训基地,建设尊成培训中心,每个专业新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个;新增实训室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设备价值1000万元;生均设备价值达8000元以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20个以上,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实训工位数满足率达到97%以上。
经费预算1000万元
重点进行建筑工程实训室、汽车维修等实训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增加建设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1个,新增实训室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新增设备价值1000万元,生均设备价值达9000元以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达到25个以上,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实训工位数满足率达到99%以上。
经费预算10万元
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凝练部徽、部歌,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把企业文化列入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专业素养课程体系。
经费预算10万元
各专业均形成具有鲜明产业、行业、企业先进文化的专业文化体系,将职业文化作为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将职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文化素养,把职业文化列入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职业文化专题讲座,把职业文化教育纳入专业素养课程体系。
各专业形成校企合作、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巩固率95%、毕业率98%、就业率98%对口就业率88%以上、双证书获取率50%以上,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3%以上。
各专业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巩固率88%、毕业率98%、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86%以上,双证书获取率37%以上,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1%以上。
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竞赛模式和大赛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的机制,每年校内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率达100%,每年市级技能大赛项目,学校开设专业参赛率100% ,承办市级技能大赛4个赛项,积极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2个以上,争取承办省级技能大赛1个赛项,每年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项目3个以上,获奖5个以上。
开设专业10-12个,其中新增专业2-4个,开设三二连读大专专业6个以上,在校生4500人以上;每年招生1500人以上,毕业生1500人。
开设专业11个,新增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物业管理和舞蹈表演三个专业,其中含开设三二连读大专专业6个,在校生生4000人,毕业生1000人。
经费预算25万元
开设专业12个左右,新增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其中含开设三二连读大专专业6个,在校生4300人,招生1500人;毕业生1200人。
经费预算10万元
各专业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巩固率92%、毕业率98%、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87%以上,双证书获取率45%以上,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2%以上。
经费预算10万元
各专业形成校企合作、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和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巩固率95%,毕业率98%、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88%以上,双证书获取率50%以各上,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3%以上。
学校专业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书
序
号
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
预期目标
分年度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
责任人
2018(1195万元)
2019(1185万元)
2020(1220万元)
1
专业设置
调整
完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驱动专业建设的机制,发展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专业体系。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运用等专业。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校、专业部两级听评课制度,深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多元评教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实习教学管理。
形成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校、专业部两级听评课制度,校领导听评课每学期人均8次,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社会评教覆盖面95%以上,实践项目开出率98%以上学生顶岗实习率90%以上,校企共同实施实习管理专业覆盖率100%;教学事故每学期每专业部3次以下,学生迟到、缺课率5%以下,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例达到90%以上。
教务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6
技能大赛
突出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竞赛模式和大赛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的机制,每年举办学校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积极承办市级、省级技能大赛。
形成完善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竞赛模式和大赛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的机制,,每年校内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率达100%,每年市级技能大赛项目,学校开设专业参赛率100%,承办市级技能大赛4个赛项,积极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5个以上,争取承办省级技能大赛1个赛项,每年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项目3个以上,获奖5个以上。
招生办、各专业部负责人
8
专业化
建设具有鲜明产业、行业、企业先进文化的专业文化体系;将工作价值观作为专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将产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把产业文化列入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产业文化专题讲座,把产业文化教育纳入专业素养课程体系。
形成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校、专业部两级听评课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校领导听评课每学期人均8次;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社会评教覆盖面95%以上,实践项目开出率98%以上,学生顶岗实习率90%以上,校企共同实施,实习管理专业覆盖率100%,教学事故每学期每专业部3次以下,学生迟到、缺课率5%以下。
经费预算25万元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校、专业部两级听评课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校领导听评课每学期实人均6次,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社会评教覆盖面88%以上,实践项目开出率96%以上,学生顶岗实习率87%以上,校企共同实施实习管理专业覆盖率100%,教学事故每学期每专业部8次以下,学生迟到、缺课率8%以下。
经费预算15万元
经费预算10万元
教务处、各专业部负责人
4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创建省级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