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5年4考)
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F1表现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
5.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发生时间及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1)③可揭示分离定律实质,其内涵是: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
配子时彼此分离,其发生时间为减Ⅰ后期,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2)该现象只发生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核基因的遗传。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2015·江苏卷,4A)(√)
(2)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2012·江苏,11B)(×)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2012·江苏,11C)(×)
(4)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5)(×)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2 P2~7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及相关分析,全面把握孟德尔实验选材及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过程是解题关键。
2.(教材P3图1-2改编)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如图是植物杂交过程示意图,请思考:
(1)图中①、②操作具体内容及目的是什么?①②是否同时进行?
(2)本杂交实验中涉及两次套袋,其时间分别在何时进行,目的是什么?
(3)图示杂交是以________(填“高茎”或“矮茎”)作母本,若进行反交实验,则F1应表现为________(填“高茎”或“矮茎”),应如何统计F1性状?能否通过直接统计图示豆荚中种子获得数据?(可就子叶、胚乳、茎高矮、花色及花着生位置等分别说明)
提示(1)①②分别为去雄和授粉,去雄的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授粉的目的是实现杂交,二者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花蕾期”进行,授粉操作应在“花粉成熟”后进行。
(2)第一次套袋应在[①]人工去雄之后,其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第二次套袋应在[②]人工授粉后,其目的是确保所结种子为“杂交实验”结果。
(3)高茎高
茎统计F1的子叶或胚乳性状时可直接就豆荚中种子予以统计。
而统计茎高矮、花色等需将豆荚中种子种下,待植株形成时方能统计茎高矮,待植株开花时方能统计花色及花的着生位置等。
遗传学核心概念及科学实验的方法
1.(2013·新课标Ⅰ,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
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 A
2.下列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
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C.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
D.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的分离
解析基因型对表现型起决定作用,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也相同,环境条件同时影响表现型,A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着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有纯合子出现,C错误;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的分离,D正确。
答案 C
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
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假说—演绎法
1.(2017·洛阳模考)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能产生D、d两种配子,作出的“演绎”是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预测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B错误。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繁殖时核基因的遗传规律,不适用于质基因的遗传,D错误。
答案 A
2.(2017·安徽合肥检测)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W控制)的子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w控制)的子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
W对w完全显性。
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子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A.花粉1
2变蓝、子粒
3
4变蓝
B.花粉、子粒各3
4变蓝
C.花粉1
2变蓝、子粒
1
4变蓝
D.花粉、子粒全部变蓝
解析WW和ww杂交之后的种子中胚的基因型为Ww,该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
植株含有W和含有w的花粉各占一半,所以花粉滴加碘液有1
2会变蓝,而该植
株的子代,即产生的种子中可以按照Ww自交来进行分析,后代中WW和Ww 遇碘不变蓝色,ww遇碘变蓝色,所以正确答案是C。
答案 C
1.“假说演绎”法推理过程(“四步”法)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