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知识梳理
东 亚 、 东 南 亚 地 区 海 域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 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基 岩 海 岸
观察地图辨别海岸类型方法
基岩海岸十分曲折,淤泥质海岸较平直。
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 岛海岸、杭州湾以南海岸以及台湾东海岸。
海洋价值观。 海洋资源观。 海洋环境观。 海洋国土观。 海洋权益观。
(二)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赋予学生较为 系统的海洋地理知识。
二、《海洋地理》知识处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
课标要求:无
三个作用: 1.使学生对海洋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 2.反映认识海洋的“科学史” 。 3.力图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
海洋长波辐射 海洋
大气逆辐射
大气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不同地区的 传输
全球水、热平衡
第四章 海—气作用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 热平衡的影响。 2.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 响。
《海洋地理》知识梳理
一、《海洋地理》的特点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洋观念. (二)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赋予学生较为系统的 海洋地理知识.
(三)重视地理过程与方法,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四)注意编排体例的科学设计,赋予其承载多方面教学 要求的功能.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 洋观念。
第四章 海—气作用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 热平衡的影响。 2.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 响。
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指物质(水)和能量(热) 的交换。
海-气水分交换
海洋
蒸发 降水
大气
海洋是大气中水气最主要的来源。
海-气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 潜热输送
沃克环流形成过程
对气候影响:大洋东岸少雨,西岸多雨。
信风
海水向 西流
东岸冷海 水补偿
东西部洋 面温差
沃克 环流
第五章 海洋开发
课标要求: 1.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2.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的特点和现状。 4.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5.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6.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洋流主要成因: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风海流);各个 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密度流);海水流出后,相邻海 区海水来补充(补偿流)。作用: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 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寒暖 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以及航海(顺流航行节省燃料 和时间,寒暖流交汇处海雾较浓)等有重要影响。
淤泥质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 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及濒临黄海的苏北 海岸。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 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学说: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 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海湾与海的区别
海湾的概念: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深度和
宽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与大洋之间 通过开阔水域相连。
阿拉斯加湾
几 内 亚 湾
海的概念:
海是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海可 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
边缘海与海湾的辨别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一面以大陆 为界,另一面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 洋分开。
4.海洋生物存在问题:过度捕捞、围海造陆、不合理工程活动 及海洋污染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对策:保护海洋环境,防止 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管理;合理捕捞,捕养结合,可持续利用。 5.潮汐能利用早,分布在海峡、海湾和河口区域。需要条件: 潮差足够大;海岸能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进行土建施工;波 浪能优点:最耗费能源的冬季能量最大;随时利用。集中在南北 纬40°~60°度之间的西风带海区;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 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特点有:总量大,密度小; 可再生;污染小;时空分布不均。海洋能前景非常广阔,目前主 要用于发电,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其他的仍 处于研究与实验阶段。
分布:大陆架宽广的区域,易形成岛弧, 例如亚洲东岸。
大陆架狭窄的区域,易形成海岸山脉, 例如南美洲西岸。
第三章 海洋水体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 作用。
海海海 水水水 温温温 度度度 受受随 洋陆季 流地节 影影变 响响化 。;;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的形成: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 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大 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
岛弧与海岸山脉形成上的异同
共同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 。 不同点:陆地受挤上拱,隆起易形成海 岸山脉;大陆架受挤上拱,隆起易形成 岛弧。
洋中脊的形成: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 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
洋盆的形成: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 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 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1.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 旅游。 2.海洋旅游业按照空间范围划分: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 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以距陆域的远近划分:滨海旅游(最 基本最有魅力目前发展最好)、近海旅游和远洋旅游。我国 海南岛发展前景广阔。 3.海水资源利用通常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农业灌溉;生活公 厕冲洗、消防用水;工业冷却水)和海水的淡化(成本较高, 尚未普及);海洋化学资源利用已形成工业规模的有食盐、 镁、溴等;海底矿产资源分为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和多金属 结核三大类,勘探和开采是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 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插入P26图3.6-3.8
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海区形状对盐度的影响。
第三章 海洋水体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 作用。
波浪主要成因:风力作用。作用: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 力;重要的海洋能源。
潮汐主要成因: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 性涨落现象。作用:影响人们在海边的生活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