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
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引发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
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
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二、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
⑴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⑵在提
问后留“空白”;⑶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⑷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⑸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⑹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以教学《圆锥体积》为例。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
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
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比较底和高,就是忘了乘以1/3。
如果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有效强化学生对“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
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发挥评价作用。
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
的活动之中。
三、挖掘探究资源,激发学习热情-------开展探究活动。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
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
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
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我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
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
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
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紧扣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
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
又如学习“比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旗杆旁,让学生研究学校的旗杆究竟有多高。
实际观察后,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同学提出量旗杆的绳子,又有同学提出去测量旗杆旁边楼房的高度,还有同学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
最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
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