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

让学生做主、求班级管理民主化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集体的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陶冶审美情趣,形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有重大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

传统的一整套高度集中的班级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挑战,推进班级的管理民主化势在必行。

(一)、调整班主任的角色
教育理论认为: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在班级的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强调班主任的作用,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变成主体作用,甚至包办作用,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

班主任成为全班的“家长”,学生只有“听话”、“服从”。

久而久之,逐步把政治领域的专制主义引入班级管理,形成一种表面统一、严谨,却缺乏内在活力和个性的“克隆”班级。

这样只能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因此,在班级民主化的改革中,首先应强调班主任的“无为”,即:避免包办或过多地干预学生,要留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和调节空间。

应抛弃那种“警察加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把对班级高度集中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和指导。

班主任一方面要指导组织形成班级内部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班级与学校、社会的关系。

在这一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强制决策推行者。

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处理、或通过班级自主运行机制可以调节处理的问题,班主任不必进行干预。

确实需要班主任进行干预的问题,也要尽量以指导调节的方式,在指导中教会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育、培养一批同学,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好的效果。

应克服“长官意志”强迫命令形式,不能动不动就“叫家长来”、“到办公室去”……或以此相威胁,这样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

(二)、组建班级自主运作的核心
班主任的“无为”,需要学生的“有为”来配合。

没有学生的“有为”,班主任的“无为”就成了“无所作为”。

要培养学生的“有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班级自主运作机制。

而班级自主运作机制的核心就是班委会,要建立一个“有为”的班委会,而不是一个“听话”的班委会。

首先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即班委会成员由传统的班主任“钦定”,改变为“竞选”或“民主集中”的方式。

“民主”的前提是“公开性”和“透明度”。

鉴于目前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相对欠缺的情况,班主任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加以引导。

如:先进行有关“民主”知识的介绍,在选举前印发“班级学生情况表”。

介绍情况时,应突出每位同学的
优点、专长,回避个人隐私或其它不宜公开的情况,把握好公开度。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

全班同学再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做出选择。

可采用投票方式直接选举,或经过“民主集中”确定。

班委的选定宁缺勿滥,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保留一些职位,在成熟的时候补上。

班委一旦确定,要尽量保持稳定性,不可随意撤换。

班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出现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应以帮助、激励为主。

确实必要撤换的,也要尽量采用民主协商方式来解决。

除了班委会之外,科代表、组长等也是班级的重要骨干。

在班级骨干分子选定之后,班主任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培训。

通过讨论协商,对他们进行明确的分工,理清协作关系,让他们了解各自的权限和职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

还要在一段时期内对他们的具体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

这样就可以把班级日常工作逐步交给班干部自主处理,做到班干部的“有为”。

(三)、形成班级自主运作机制
在建立班级自主运作核心之后,还要通过这一核心带动全班同学,才能形成整个班级的自主运作机制。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委会进行运作,组织召开班级全体会议,制定班级运作的一系列计划和常规。

包括“班干部岗位职责”、“班级日常工作”、“每周班级工作小结”、“每周个人综合得分评比”等,设置“班务公开栏”对班级情况及时评比公布。

扩大学生对班级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增强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

在班级自主运作机制中,班委会作为班级的常务权力机构,工作要放在首要地位。

每周五下午由班长召集并主持一次班委会,由值周班委和各位分管班委总结一周以来班级工作情况,并讨论安排下周工作。

每周班会课,直接由班委会组织进行,每天的日常工作更需要班委的配合。

班主任要经常参加班委会议,给予必要的工作指导,重点是培养班长的组织工作能力,随着班委会的不断成熟,逐步减少干预,实现班委会的独立运作。

班级自主运作机制的主体是全体学生。

班级全体会议是班级最高权力机构,负责讨论解决班级重大事务,是全班同学“有为”的重要体现。

全体同学都可以通过会议参与班级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班级全体会议由班委会召集组织,班主任可根据情况适度指导。

通过班级计划和常规的制定和落实,让每位同学都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理解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同学之间、个人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班集体观念。

通过同学之间、群体之间的相互督促、竞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如通过学生自主组织的学习、纪律、劳动、卫生评比,每周班级最佳的评比,个人之最评比,激励学生发挥个人的各方面潜力,人人都可争当先进。

形成人人力争“我是班级的骄傲”,
“我要使班级能让我感到骄傲”的积极向上气氛。

(四)、初步实现班级工作学生自主化
班级自主运行机制的建立,为班级学生发挥主人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方面,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一机制,积极参与班级的事务,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另一方面,班主任、科任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机制,布置和落实学习、工作任务,提高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效率。

班级工作的学生自主化,首先体现为班级日常事务的学生自主组织、执行和处理。

每日的晨会、早读、上课、课间操、眼保健操、班委会议、主题班会、个人综合得分及班级最佳的评定,一学期中每次的座位调整、班级图书角的建立和运转、学校安排的各项重大活动的参与、班务的公开,期初、期末及各阶段的计划和总结、三好生、优秀班干、积极分子的评选等班级日常事务,均能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班级工作的学生自主化,难点在于对班级突发性问题的处理。

如学校、班级紧急事务的安排、班级学生的违纪行为的处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意见和矛盾的调解和处理等。

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应强调以“班级利益”为出发点,以“平等互让”为原则,处处维护班级的利益和形象。

形成“班级的事务就是我的事务”、“班荣我荣、班辱我辱”的观念。

对于一些有损班级利益和形象的现象,要由学生及时自主处理,包括自我反省、相互批评帮助。

尽量避免采用惩罚性措施,最好按照“补偿原则”,让违纪学生选择做一些有利于“班级利益”的事,以补偿自己的过失,学生更容易接受,班干部工作也更容易开展。

这样即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又挽回了“班级利益”的损失。

同样也可以采用“回报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对做出维护“班级利益”、提高“班级形象”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表扬或嘉奖,以弘扬班级正气。

对于出现的意见和矛盾,本着“相互理解、尊重”、“平等互让”的原则,力争各方面的配合解决。

以上问题的处理,均应坚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班级自主运作机制的作用,力争做到小组内问题本组内解决,班内初级问题由班委解决,较大问题通过班委会以至班级全体会议解决,确实重大的问题才由班主任或分管行政参与解决。

当然,在学生自主解决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时还需要班主任关注、督促和指导。

(五)、向班级民主化目标迈进
班级工作的“学生自主化”的初步实现,为班级民主化提供了初步基础。

而班级民主化的推行,是班级工作学生自主化的重要保障。

没有民主化,学生自主机制也仅仅只能成为执行上级命令的有效工具。

班级的民主化,首先体现在班务决策的民主化。

在不与学校规章制度相抵触的条件下,通过班级自主运作机制,制定一些适合班级学生个性发展的规章、计划,
开展班级民主生活,进一步实现学生的“有为”。

班级民主化的核心是班级自主运作机制的民主化,即自主机制本身的自主调整和完善。

包括班委会成员的调整变动,班级各项工作关系和工作机制的调整变动等,均由班委会自身运作或班级全体会议来决定。

最大限度地减少班主任的干预因素。

班级民主化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

班务的决策、调整等一系列与全体同学密切相关事务,一定要公开。

如:通过“班务分开栏”公布班级的规章制度,重大活动安排、总结,班级的好人好事,违纪现象及处理意见,班干部的变动,三好生、优秀班干、积极分子的评定等。

通过公开,让全班同学都能享受到“班级主人”应有的权利。

周光青
2009-0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