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鱼和成鱼养殖的区别成鱼养殖与商品鱼养殖的区别商品鱼是需要上市的成鱼,因此商品鱼的养殖也叫成鱼养殖,或食用鱼养殖。
即在池塘中将鱼种养殖一段时间,使之达到上市规格,作为商品,投放进市场,供消费者使用。
在商品鱼的养殖即销售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商品鱼鱼种养殖的水质问题和上市鱼的食品质量问题,以确保食品安全。
因而在商品鱼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养殖水体得水质问题和饲料投放的安全问题,养殖无公害的商品鱼,确保市场的安全和苗种的健康成长。
水质是商品鱼苗种能够健康成长的关键。
养鱼就是养水,养鱼与水质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养鱼时我们需要明确,我们本质上不是在养鱼,而是在培养和管理生态环境,从而保证苗种能够健康成长。
池塘作为一个小型水体水质变化大,加上投喂饲料,施肥和鱼类自身排泄的废物,所以池塘水质的管理是商品鱼养殖的重中之重。
故而我们需要科学的管理水质。
水质评判的标准有重要四点:肥、活、嫩、爽。
首先,肥表示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浮游动物多:活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有日变化和月变化:嫩表示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水中溶氧条件良好。
因此在商品鱼养殖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对水质进行分析。
对水质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了解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氨和硫化氢的含量,水的酸碱度,水中的有机物的含量,以及水的肥度。
一、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是各种鱼类和饵料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中溶氧较低时会影响鱼种的摄食,降低鱼种对饲料的消化率:水中溶氧很低时,雨中会产生浮头现象甚至造成鱼种大量死亡。
改善池塘溶氧的方法1、定期加注新水。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cm。
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cm;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左右应灌新水1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cm。
夏季时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2、定期搅动。
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
一般每10-15天搅动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
3、使用增氧机。
增氧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天气半夜开,每次开机时间为1-4小时。
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3时开机增氧,有浮头危险时也可开机增氧。
4、适当追施化肥。
适当追施化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
因此,夏秋季施肥应以化肥为主,少施有机肥,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每667m2每次施尿素2.5kg,过磷酸钙5kg,每隔5—7天施1次,若要施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后,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
5、移植水生植物改良。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可以控制鱼塘藻类等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
养殖者可根据鱼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溶氧水平。
二、氨和硫化氢的量氨和硫化氢抑制鱼种生长,甚至会引起鱼种死亡,在池塘中应该设法清除,清除氨最好的方法是排水,然后只要保持池塘溶氧较为充足就可以有效抑制硫化氢的产生。
三、水的酸碱度鱼类对水的pH值耐受范围是:5.0-9.0,水产养殖所允许的范围是6.5-8.5;最适:7.0-8.0。
pH值对水体的水质和鱼类的生长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用PH试纸就可以知道养殖水体的pH值,从而进行管理。
四、有机物含量既要对池水保持一定量的有机物,但又不能过多,过多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有机物含量过多,需要排水,有机物含量过低,需要施肥。
有机物含量的多少有多种测量方法,一般根据水体透明度和养鱼经验来判断。
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40厘米比较好。
五、其他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动物对于水质都有影响。
商品鱼的养殖技术一、池塘及池水池塘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溉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修建鱼池。
面积适中,池塘如果太大投喂管理困难,池塘太小水质不够稳定,鱼的活动范围小。
水深一般在两米左右。
二、鱼种鱼种需要品质优良,数量充足,规格合适,种类齐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养鱼户需了解鱼种的特点,合理投喂,合理养殖。
鱼种规格一般根据养殖户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鱼种可以自己培育也可以自行购买。
鱼种的放养:1、放养种类,根据水质条件和饵料条件来进行放养。
2、放养时间,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中午为宜;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中冻伤。
对于水体较大的湖泊、水库,最好选择条件优越的湖汊或库湾暂养5-7天,在暂养期间给予特别的养护,使鱼种在暂养期内逐步适应新水体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鱼种成活率和生长率。
3、放养密度,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条件、鱼的种类与规格、饵料和肥料的供应、饲养管理水平以及历年的放养(混养)模式在该池的实践结果等情况来决定。
在一定范围内,只要饲料充足,水源水质条件良好,管理得当,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但是,限制养殖密度无限提高的因素是水质;如果放养过密,池水常会处于低溶氧状态,鱼类的生长受到限制;而且,水体中的残饵、粪便、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产生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抑制鱼类生长甚至毒害鱼类,实质上根本不能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4、鱼种消毒,用药液进行鱼体消毒,是投放鱼种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预防鱼病、提高养殖鱼类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生产实践中,即使健壮无恙的鱼种也难免会携带一些病原体,如不经消毒处理就直接放养,一旦条件适宜,这些病原体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生产上可用以配制鱼种消毒液的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酮、高锰酸钾、食盐、敌百虫以及卫康等。
卫康是唯一获得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环保标识的消毒剂,对桃拉病毒、对虾白斑病毒、致病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支原体、真菌、球虫卵囊等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而且易分解、无残留、无刺激性,杀菌效果不受水体硬度及pH值影响,是一种安全、广谱、高效的新型消毒剂。
鱼种放养前如用10-20ppm的卫康溶液药浴10-30分钟即可达到非常理想的消毒效果。
三、混养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存在不同规格鱼种或者成鱼搭配在一起养殖的。
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资源。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产量。
四、密养合理密养,密度适中,不养殖过密或养殖密度过低。
五、轮捕轮放年初多放鱼种,随着鱼体的不断长大,一年中分数批将达到商品鱼养殖规格的鱼种捞出,同时补放部分鱼种。
六、施肥投喂七、做好防病措施。
俗话说“养鱼不瘟,富的发昏”,一时疏忽。
造成鱼病大肆传染,会造成鱼类大面积死亡,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在鱼病防治过程中,以预防鱼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最小剂量原则。
养好鱼,同时需要卖好鱼。
故而所养鱼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商品鱼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要对鱼种进行消毒处理,消灭寄生鱼体表面或鳃部的寄生虫。
其次要把握好饲料质量关,饲料不能发霉变质,有条件的话制成混合饵料进行投喂。
不可添加有毒有害的添加剂。
然后,我们需要不断改良水质,在使用一些厂家的鱼药产品时要认真看使用说明,并且对药品成分有所认识,保证自己所养鱼种无公害。
最后,我们应该搞好鱼病的防治,及时发现病鱼清除病鱼,并且对症下药,并且用药时符合最小使用剂量原则。
因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现今商品鱼养殖的重中之重。
水产品质量安全:我国目前的水产品养殖模式主要是高密度、高投入、高产量、高产出的“四高”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的特征就是水体环境负载加大,外来物质的投入量增加,极易导致病害发生,最终引发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水产品质量安全涉及水产养殖全过程,包括苗种生产、渔业水域、渔业生产、渔药使用、饲料投喂和产品上市等各个环节。
需要从生产到餐桌各环节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管理部门互相呼应、相互补充,整合起来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业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向健康、无公害养殖方向发展。
以下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1、认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水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的水产品,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水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消费观念。
只有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才能顺畅地走出市界、走出省界、走出国门,才能有效地占领国内外庞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
质量决定效益,只有外观美丽、品质优良的水产品,才能受消费者欢迎,才能为农业生产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2、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实施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行动为契机,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强化水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管理,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渔业建设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
无公害渔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
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说明“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认证”。
渔业主管部门应宣传进行无公害养殖,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广大的养殖单位和个人将政府对申报无公害及绿色、有机食品的奖励政策。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应积极配合渔业主管部门做好此项工作,并为广大的养殖单位和个人提高技术咨询服务。
4、建设渔业标准化、健康化示范基地。
渔业生产基地是转化、发展和推广成果的一个载体,开发和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必须着力培育无公害水产品基地,以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项目示范,引导生产者按照渔业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生产,积极鼓励将良好操作规范(GMP)、良好养殖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国际标准应用渔业生产中,使水产品养殖总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水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力共管。
由于水产品生产和经营分散,水产养殖、加工和流通涉及千家万户,管理环节较多,大部分生产和经营者难以自觉地按照质量规范要求生产经营,再加上渔药、渔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缺乏产销用全过程的统一监管,因此,单靠一个行政管理部门监管难度较大,甚至感到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