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冀教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题西林壁》一、激情导入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生:美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二、交流资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亮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

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板书:横岭侧峰)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沉默)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

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生:不相同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生:《画杨桃》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

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

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观书有感(其一)》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打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生: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生:来回移动师:能否说成“晃动”?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生:好高兴呀!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师:诗人问什么呀?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生齐读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观塘有感陈桥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

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引导学生观看插图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

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

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