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物理课时数:2h课题力与运动教学目的1.命题特点:力与运动关系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出现的几率较多,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惯性的理解和大小判断,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热点预测: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性及惯性现象的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应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

3.趋势分析:本节内容常以填空、选择及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惯性定律、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主要围绕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和结论来设计问题。

教学内容☆一.力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⑴注意: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即有力作用就一定会涉及两个物体②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指给研究对象力的那个物体)(受力物体:是指被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练习】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浆 B.湖水 C.同学 D.龙舟⑵注意:③相互接触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④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铁钉、电荷间作用)【练习】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二、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或者: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注意:弹簧测力计读数以秤钩这端为准.4.几种测量工具在太空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太空中(月球)可以测量力(不可以测量重力)5.弹簧测力计测量头发最大拉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拉头发直到刚断时的示数就是头发的最大承受拉力。

【练习】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三.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注意:①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②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③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G=mg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面向下)注意: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垂直向下重力方向应用:重垂线、水平仪(a)检查窗台是否水平(b)确定测量仪器在地面竖直投影的位置(c)检查墙体是否竖直⑤注意: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因此在空中飞行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向地面。

⑥g月=1/6g地【练习】由于月球对于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表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 kg 的宇航员在月球上的重量为________N。

⑦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篮球的球心、均匀圆环的圆心、光盘的圆心都是物体的重心,却不在物体上;)物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中心,只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四、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2:两物体间有压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者相对运动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1、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与运动快慢无关)注意:只要“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两因素都不改变,不论物体运动快慢怎变则摩擦力大小都不会改变。

(与拉力、速度、接触面积无关)【练习】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运动,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为4N时,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注意:增大压力:“用力”、“握紧”指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

(如:握紧瓶子、抓紧栏杆、绷紧传送带、用力刹车等)注意: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给传动皮带打上皮带蜡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如:加润滑油或形成气垫)、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五.“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解题区别◇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等大、反向、共线、异体”。

(因此:力三要素只有大小相同)②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说明:施力物体也同时是受力物体★做题方法:①重力一般不是相互作用力②形式:A对B作用,反就是B对A◇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注意:①二力平衡“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因此:力三要素只有大小、作用点相同)【练习】如图(a)、(b)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

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____。

②两个力不同时产生不同时消失【练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受到的平衡力是()A.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车的支持力B.车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车的支持力C.车受到的重力与车对桌面的压力D.车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练习】一个物体受两个彼此平衡的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两个力都同时消失,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A.逐渐停下来B.保持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以上说法都不对★做题方法:判断受力物体是否是同一物体☆六.“二力平衡”应用1、★只要物体做“匀速运动”或“静止”则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一根电线下吊一盏灯,灯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A.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B.灯受的重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D.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对地球的吸引力。

2、★“滑动摩擦”实验原理:二力平衡3、★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因为静摩擦力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因此f=外力,方向与外力相反。

【练习】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时,运动员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f1和f2,那么()A.f1向下,f2向下,且f1=f2 B.f1向下,f2向上,且f1=f2C.f1向上,f2向上,且f1=f2D.f1向上,f2向下,且f1=f2☆八.力与运动关系:⑴形变: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①物体速度方向改变。

②物体速度大小改变。

(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由快到慢、由慢到快)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练习】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的物体正在运动,若这对平衡力撤去一个,这个物体在撤力前后的运动( )A.都是匀速直线运动B.都是变速直线运动C.撤力前是匀速直线运动,撤力后是变速直线运动D.撤力前是匀速直线运动,撤力后是变速运动,但运动路线不一定是直线 ⑵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如:①空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速度越来越快 ②空中飞行的物体会做曲线运动,因为受到重力【练习】练习移动射击时,竖直安装并固定一圆形靶,靶的水平和竖直直径将靶面分成四个区域,如图所示。

当水平向右平行于靶面运动的汽车经过靶时,车上的运动员枪口对准靶心并立即射击,子弹可能落在() A .Ⅰ区 B .Ⅱ区C .Ⅲ区 D .Ⅳ区⑶力的三要素:“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⑷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也就是说,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能使物体的速度加大或减小,也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练习】一物体以1m/s 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是40N;若速度增大到3m/s 后,仍在该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为( ) A.大于40N B.小于40N C.等于40N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练习】如图甲,水平力F 的大小与时间t 的关系及物体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不变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A.0-2s内物体不受摩擦力B.4-6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C.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ND.6-8s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九.牛顿第一定律:(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注意:①一切物体在失去所有外力时,如果原来静止则保持静止,原来不论做什么运动在不受力时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练习】一颗正在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B.沿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C.立刻停在空中D.立刻向下加速运动②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并不是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而是受到平衡力,力效果相互抵消了。

③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与概括而得出的。

(这种方法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理想实验法”)。

【练习】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B.牛顿第一定律是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想象的C.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的一条重要规律D.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没有惯性(2)实验:实验结论: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注意:小车都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落下的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初速度。

☆十、惯性:1.定义: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将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注意:①一切物体在任意时刻都具有惯性。

(因此说“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②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惯性越大。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③只能说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练习】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惯性的是()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苹果熟了,从树上落向地面C.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D.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将水抖掉2.惯性的应用:如:拍打衣服灰尘、挥盆泼水、挥锹泼土、汽车进站关闭油门利用惯性前进、助跑等(“继续”一词反应惯性)3.惯性危害的防止:散速、不超载、保持车距、系安全带和气囊、在跑道的终点空出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