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重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判断分析、简答、论述、案例复习重点:第一章货币一、货币源于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导致价值形式有独立的必要—一般的等价物形式—发展到完成形式—货币产生二、原始性货币的缺陷及其不便之处1、不具备形式统一、质地均匀的特性2、不具备坚固耐用和便于携带的特点3、不便于化整为零4、不具备价值稳定的特点三、货币的职能及其基本含义1、交易媒介(流通手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就是媒介商品交换。
这一职能是货币的原始职能或基本职能。
特点:现实的货币2、价值标准(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成为价值的计量单位。
特点:可以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3、价值贮藏:由于货币是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价值贮藏的手段(退出流通,形成贮藏)。
特点:不必足值,币值相对稳定,被普遍接受4、延期支付职能,即货币用来表示债务的标准。
特点:是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是价值单方面的让渡。
其对经济的影响包括:①克服现款交易限制;②更易形成脱节,造成危机5、世界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
特点:具有综合性职能三、信用货币:由货币当局发行,作为商品本身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并且不能用以兑现商品的货币称为信用货币四、货币本位制1、含义:指法律规定以何种实物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并且规定货币本位与该实物货币保持固定的关系2、类型:银本位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3、复本位制:(1)含义:指白银和黄金都是本位货币,并且可以按规定的金银价格比率买金卖银的制度(2)“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称为“格雷欣姆定律”。
它是指定价过高的劣币把定价过低的良币驱逐出货币流通市场的趋势。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金银之间的铸造比率与金银之间实际的价值比率不一致。
4、金本位制(形态)包括:金币本位制(典型)、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五、金融资产是指各个经济主体持有的信用工具或金融工具(1)完全流动性资产是指现金和活期存款,即最狭义的货币,这种金融资产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2)非完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定期存款、保险单、债券和股票等六、影响人们或经济单位的财富选择行为1、财富总量与种类2、物价水平3、资产的收益与交易消费4、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5、人们的偏好第二章信用一、信用的含义及其三要素1、含义:信用指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2、信用有三要素组成:①债权、债务关系;②时间的间隔;③信用工具3、高利贷的特征:利率极高、非生产型、保守性二、信用的形式1、种类: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消费信用2、商业信用(1)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企业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的经营者,其债权债务关系是因商品交易采取信用形式和产生的,而所交易的商品是用于企业生产或流通的目的②商业信用中的商品资本的价值形态并未脱离产业资本循环过程③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④商业信用是解决买方或卖方企业流通手段不足最便利的手段(2)局限性:①商业信用的成立受限于企业的信用能力②商业信用的规模受限于企业现有资本的数量③商业信用的期限受到限制④商业信用的授信对象有严格的限制3、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接受性(2)银行信用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3)银行信用具有较强的计划性4、国家信用:(1)作用:①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②满足经济建设对财政资金的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③调控宏观经济运行④国家信用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2)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①二者的联系:A、二者都是信用的形式,都要依据借贷的原则B、在闲置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在量上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C、二者都是信用的杠杆,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具有调节作用D、国家信用运动的轨迹,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协调发展,相得益彰②二者的区别:A、国家信用因具有一定的财政强制性和较强的安全性以及运用利率杠杆的灵活性,能够动员银行信用动员不了的资源,能够服务、作用银行行用不愿涉及、不能涉及或无力顾及的领域B、国家信用的信用工具是债权,银行信用的信用工具主要是存单,前者的流动性弱于后者,故国家信用筹资的稳定性强于银行信用C、二者利息负担着不同,归宿也不同D、二者支出的侧重点不同5、消费信用(1)含义:是工商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是直接满足消费者生活消费需求的借贷活动(2)作用:①刺激生产,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②提高消费效应③促进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风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④发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三、利息的作用1、优化资源配置2、约束资金借入者的行为3、积聚资金4、市场信号显示和调节经济四、利率1、种类:(1)按借贷期限的长短划分:短期利率、长期利率(2)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调整划分:固定利率、浮动利率(3)按利率形成机制的不同划分:官定利率(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公定利率(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市场利率(借贷资金市场供求变化)(4)按利率是否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风险进行补偿划分: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关系:名义利率 = 实际利率 + 通货膨胀率2、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①平均利润率②借贷资金供求状况③国家经济政策④物价水平⑤汇率水平⑥国际利率水平3、利率变动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1)对投资的影响:就实物投资而言,利率提高,意味着筹资成本增加,投资后的获利空间相对缩小,这会抑制投资的增加。
反之,利率降低会减少投资的利息支出负担,会刺激投资的增加(2)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利率提高,促使人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利率降低,则促使人们增加消费,减少储蓄(3)对货币供求的影响(略)(4)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略)第三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一、金融体系的功能1、创造金融工具2、创造货币3、充当信用中介4、充当支付中介5、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1、银行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建设性银行2、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合作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邮政储蓄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成立的财务公司3、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对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主要包括市场准入、金融风险、金融业务、市场退出几个方面第四章金融市场一、间接融资1、概念: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充当了资金所有者与资金需求的媒介,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称为间接融资2、工具——间接证券:金融机构所发行的存款账户、可转让大额存单、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保险单二、直接融资1、概念:指资金赤字部门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盈余部门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2、工具——直接证券:非金融机构如政府、工商企业和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证券、国库券、股票或抵押契据等各种形式上的融资工具三、两种融资效能的比较1、直接融资(1)优点:①便于资金所有者多元化投资的需要②所筹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便于长期使用(2)局限性:①由于个别投资者的盈余资金有限,在面临较高交易成本时很难分散投资,分散风险②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资金供给者独自承担2、间接融资(1)优点:①融资风险小②融资成本较低③间接证券的流动性强(2)局限性:①对个人来说,由于间接证券风险低,流动性较高,所以收益率较低②对企业来说,虽然间接融资成本较低,但因有太多条件,以致很难在需求量上和时间上给予保证,而且所得资金的期限一般较短,在使用时还要受到种种限制四、金融工具的特性1、内容:流动性、风险性、收益率、(偿还性)2、关系:金融工具的三个特性是密切相连的。
投资者接受较低的收益率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流动性。
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
风险性与流动性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流动性高的金融工具风险小。
五、货币市场1、含义:即短期资金市场,主要从事一年或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的融通活动2、特点:安全性高、流动性强3、子市场:银行同业拆解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证券市场4、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指金融机构(除中央银行外)之间相互借贷短期资金的市场,它主要表现为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的准备金余额,用以调剂准备金头寸的市场六、资本市场1、含义:又称长期资金市场,它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期(1-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活动的场所。
2、特点:期限长、风险大、流动性低、收益高3、子市场:中长期存款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第五章商业银行一、商业银行的职能1、充当信用中介(最基本的职能)2、充当支付中介3、创造信用4、提供金融服务二、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其管理1、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及其管理资本金的功能:营业功能、保护功能、管理功能2、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及其管理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信用方式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它包括存款和借入款两大类(1)存款业务及其管理(略)(2)借入款业务及其管理①借入款种类:A、同业借款B、向中央银行借款C、发行金融债券D、证券回购②借入款管理:A、资金借入渠道B、资金借入的风险3、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及其管理(1)贷款业务及其管理①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区别A、抵押权人不占有抵押物,质权人占有出质财产B、抵押权人只能在法院扣押了抵押财产后才享有收取孳息的权利,而质权人直接享有收取孳息的权利C、债务履行期满,抵押权人在与抵押人协商不成时只有向法院提起诉讼才能实现抵押权,而质权人则享有最终独立决定拍卖或变卖质物的权利D、抵押因不能转移抵押物的占有而不产生保管问题,质押却因转移质物的占有而产生保管义务和相应的权利E、抵押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券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而质押一般不存在此类情况②贷款的管理A、盈利性管理B、流动性管理C、安全性管理(2)贴现业务及其管理①含义:票据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票据持有者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并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息的行为②贴现与普通贷款的区别:A、普通贷款本质和形式上体现的都是债权债务关系,而贴现形式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信用关系B、普通贷款的受信对象是作为债务人的借款人,贴现的受信对象是票据持有者C、普通贷款常常有担保品,涉及银行与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之间的关系;贴现则不需有担保品,但它涉及贴现银行与贴现人、承兑人、背书人等多个债务人的关系D、普通贷款缺乏流动性,债务人未经债权人同意,不得将债务转让给第三者;贴现不同,贴现银行可以通过转贴现、再贴现提取收回资金,而无须征得债务人的同意E、普通贷款的利息是到期才能收回,而贴现利息是贴现业务发生时预扣,二者计息基数产生差异,运用资金的成本不一,故贴现利率略低于普通贷款利率F、普通贷款期限较长,短期贷款最长也为一年,且到期后可以申请延期,而贴现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票据承兑期限,且到期即须清偿(3)证券投资业务4、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及其管理(1)含义:指影响银行利润但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也被称为“账外交易”和“收费业务”(2)种类:无风险业务表、有风险业务表(3)表外业务的特点:①表外业务以风险管理为目的②表外业务不用改变财务内容,只用低成本就能进行大型的交易③表外业务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风险(4)表外业务的管理:①无风险表外业务管理②有风险表外业务管理三、资产管理理论1、商业贷款理论2、可转换性理论3、预期收入理论四、负债管理理论1、银行券理论2、存款理论3、购买理论五、存款货币等概念1、存款货币:是指能当做货币使用、行使货币职能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活期存款2、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到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3、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用转账方式开展放款、贴现、投资等资产业务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4、基础货币:也叫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它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和银行所持有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总和,也即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总额六、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1、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2)非现金结算制度2、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1)单个银行的存款创造(2)银行体系的存款创造七、存款货币乘数的取决因素1、法定准备金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K = 1/r2、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K = 1/(r + c)3、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K = 1/(r + c + e)4、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的转化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K = 1/(r + c + e + r t·t)第六章中央银行一、公认的现代中央银行的始祖是英国的英格兰银行,该行成立于1694年二、中央银行的性质1、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3、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管理全国金融事务的国家机关,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三、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最基本的职能)2、政府的银行3、银行的银行4、管理的银行四、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1、资产业务(1)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2)公开市场业务(3)国际储备业务2、负债业务(1)存款业务(2)货币发行业务(3)发行中央银行债权(4)对外负债(5)资本业务第七章货币理论一、传统的货币理论1、早起货币数量论精髓:物价的变动是由货币数量变动引起的,当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时,物价上涨;反之,则下降2、近代货币数量论(1)现金交易数量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创立,并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 =PT 或 P = MV/T(2)现金余额数量说由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其公式为:R = KY/M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①价格待实现的商品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三、凯恩斯的货币理论1、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种,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2、凯恩斯货币理论的真正创新之处正是在于他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的分析,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式是:M = M1 + M2 = L1(Y) + L2(r)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理论1、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理论主要集中于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2、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2)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形式上的划分(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4)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5)其他因素,如财富所有者的特殊偏好等3、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要使货币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