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史料集锦 (1)

《辛亥革命》史料集锦 (1)

《辛亥革命》教学资源资料与注释萍浏醴起义时发布的檄文材料当知本督师只为同胞谋幸福起见,毫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①英雄,以国家为一已之私产者所比。

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虏,不使少数人之异族专其利权,且必破除数千年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致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

——《丙午萍浏醴革命军实录》冯自由:《革命逸史》(下)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937—938页【注释】①草昧:草野,民间。

【解读】萍浏醴起义的檄文中,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口号,宣布破除数千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一个共和民国,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体现于其中。

这是第一次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旗帜的大起义。

孙中山对萍浏醴起义的评价材料丙午萍醴之役,则同盟会会员自动之义师也。

当萍醴革命军与清军苦战之时,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①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②拼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

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泪,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苦莫甚焉。

其雄心义愤,良足嘉尚。

独惜萍乡一举为会员之自动,本部于事前一无所知,故临时无所备。

然而会员之纷纷回国从军者,已相望于道矣。

寻而萍醴之师败,而禹之谟、刘道一,宁调元、胡英〔瑛〕等竟被清吏拿获,或囚或杀者多人。

此为革命同盟会员第一次之流血也。

由此而后,则革命风潮之鼓荡③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而同盟会本部之在东,亦不能久为沉默矣。

时清廷亦大起恐慌,屡向日本政府交涉,将予逐出日本境外。

予乃离日本,而与汉民、精卫二人同行而之安南,设机关部于河内,以筹划进行。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8-239页。

【注释】①亟(jí):急切。

②虏:中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贬称,这里指清军。

③鼓荡:鼓动激荡。

【解读】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会员自动发起组织的一次大起义。

同盟会会员第一次因起义而流血牺牲。

此后,同盟会会员纷纷从日本回国,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激起全国革命风潮。

孙中山认为领导国内各地武装起义的时刻已经到来,他离开日本到越南,开始具体策划、领导国内武装起义。

广西起义,夺取镇南关材料一夜深,国父绕至英文秘书日人池亨吉卧榻之旁,见其亦未入眠,乃笑谓之曰:汝犹如此,我何能眠,数年辛苦,望在今宵,如能成事,亦为将来成功之开端,吾几欲闻镇南关之炮声,虽欲入眠亦不可得——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015页。

材料二九时,捷报再至,不久,国父探视因发烧躺在卧榻之池亨吉云:请君为余庆祝,镇南关捷电已三至矣,形势极佳。

——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015页。

材料三我只有一个宿望,就是入中国帝国最南角的镇南关,悬军万里、旌旗堂堂,贯通中国帝国的中腹,而出中国帝国最北角的山海关。

一出山海关,则即可送却爱新觉罗帝的末路了。

盖战破满洲或彼遁窜,非脱出此重关门不可。

今此宿望的前半,行将告成。

其后半的成就,尚不知在于何日。

唉!尚不知将于何日!——吴相湘编撰:《孙逸仙先生传》(上册)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版,第590页。

【解读】孙中山亲自到越南河内,领导和策划广西起义。

镇南关一战,非常重要,战地传来的捷报让他非常兴奋,夜不能寐。

多年的努力似乎使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他说自己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愿望,如今镇南关一战表明他愿望的前半部分已经实现。

只可惜此次起义最终也归于失败。

再次举行广州起义的决议材料时各同志以新败之余,破坏最精锐之机关,失却最利便之地盘;加之新军同志亡命南来者,实繁有徒①,招待安插,为力已穷;而吾人住食行动之资,将虞②不继③。

举目前途,众有忧色。

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太息,相视无言。

予乃慰以:“一败何足馁④!吾曩⑤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

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

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耳!如果众志不衰,则财用一层,予当力任⑥设法。

”……伯先⑦乃言:“如果欲再举,必当⑧立速遣人携资数千金回国,以接济某处之同志,免彼散去。

然后图集合,而再设机关以谋进行。

吾等亦当继续回香港与各方接洽。

如是日内即需川资⑨五千元;如事有可为,则又非数十万大款不可。

——《孙中山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173页【注释】①实繁有徒: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②虞:担心。

③不继:跟不上。

④馁失去勇气。

⑤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⑥力任:努力承担。

⑦伯先:指赵声。

⑧必当:必须。

⑨川资:旅费。

【解读】1910年2月,同盟会策划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11月,孙中山同黄兴等人在马来西亚槟城商讨再次举行起义。

孙中山先有此提议,对此,其他人面露难色。

有人认为,筹款是最为困难的事情。

而孙中山则认为,现在起义的时机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筹款由他来解决。

赵声指出,如果要起义,必须筹集巨款。

广州起义前的筹款材料刻下已开始陆续布置,在在需款矣!此次之动,乃因日俄协约,时势甚急,岌岌不可终日;而内地革命风潮亦已普及,军心民心皆同归向;加以吾党久困奇穷,不能稍待。

有此三者相迫而来,不得不发。

故主动之人,决意破釜沉舟之举,誓不反顾,与虏一博。

有十万元为事前之布置,固起;无之,亦必冒险而起也。

况精卫君已去,吾辈何忍徒生?若事不成,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弟亦决意到时潜入内地,亲与其事。

故今日若得十万元,则出以安全;不得十万,则必出以冒险耳。

此十万元不过一安全冒险之问题,非为起不起之问题也。

……中国兴亡,在此一举,革命军尽此一役也。

——孙中山:《致美洲同盟总会同志函》(1910年11月中下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98页。

【解读】孙中山分析当时形势,认为有三个因素迫使革命党人举行起义。

此次是破釜沉舟之举。

十万元款项,只是保证起义安全的一个条件而已。

言语当中,孙中山表达了自已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

他之所以下这样的决心,是因为屡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耗损了华侨大量捐款。

而此次筹款并不是很顺利,他心有不安,于是想一战成功,告慰海内外华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材料一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

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然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2-243页。

材料二满清末造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巘②,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③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④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⑤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⑥。

——孙中山:《〈黄花岗烈土事略〉序》(1921年12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页。

【注释】①末造:末年。

②险巘(xī):危险。

③踬(zhì)踣(bó):跌倒,这里指受挫折。

④辛亥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

⑤久蛰:长期受压抑。

⑥并寿:一同长存。

【解读】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破釜沉舟的一搏,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对推翻清朝统治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时各地的反清情绪已十分高涨,而此次起义,就像催化剂一般,使得积压在民众心中的怒火迸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次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材料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

…吾党计划,欲选敢死之士八百人入城劫督署、占军器,为打开城门俾新军入城取回子弹枪械,则必能制巡防营及旗满兵之死命矣。

乃此八百人选定之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此弟与兄到卡加利之时,得接港电云“请于五日内筹电三万元,否则危”,则指此事也。

弟当时接电,如何焦急亦兄所知也。

故舍各处小埠不到,而直往云尼辟,冀有所得,岂料不过数百,及至杜郎度,则刺将军之事发矣;若此时有款,乘机而起,当可成事也。

此事发生之后,始得杜郎度变卖公堂之万元,然后党军乃能陆续进城。

然款犹末足,人犹未集,而被敌之严防,月二十九日事泄人拿,不得不动,故此失败。

——孙中山:《复谢秋函》(1911年5月7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18-519页。

【解读】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写给谢秋(同盟会员,曾随孙中山到加拿大各埠筹款)的信中,总结了此次起义失败的原因。

从材料中看出,想要发动武装起义,资金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因为资金的原因,只能选择广州作为起义地点。

因为资金不够,革命军队不能提前聚集,同时也导致不能趁机起事而只能被动应敌。

武昌起义前武汉地区具备的起义条件材料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界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即以武汉之形势论,虽为四战之地,不足言守,然亦视其治兵之人何如。

……今汉阳之兵器厂既归我有,则弹药不忧缺乏,武力自足与北部之兵力敌,长江下游亦驰檄可定。

沿京汉铁路以北伐,势极利便。

以言地利,亦足优为。

前吾人之纯然注重于两粤而不注意于此者,以长江一带,吾人不易飞入,后来输运亦不便,且无确有可靠之军队,故不欲令为主动耳。

今既有如此之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前本有陕西人井勿幕君在此运动,今已得有多数,势亦足自动,熊克武君已驰赴该处为之协助)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急宜趁此机会,猛勇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

且于经济问题尤易解决。

兹约计各处,大略有二十万左右,即足为完全之预备。

至少四五万,亦可发起鄂事。

总之,此次据居君所云,事在必行,即无外款接济,鄂部同志不论如何竭绌,亦必担任筹措,是势成骑虎,欲罢不得。

吾人当体验内地同志经营之艰苦,急为设法筹集巨款以助之,使得有以宽裕筹备,不致艰困从事,归于失败,徒伤元气,不胜切祷之至。

——黄兴:《致冯自由书》,《黄兴集》(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17页【解读】孙中山投身革命后,领导的起义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尤其以广东居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