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的培养

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的培养

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的培养摘要: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

如果以全面塑造学生人格为教育己任,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构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文化品质的发展。

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

语文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使命。

为此,语文课利用三种课型,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语文课学生文化品质培养)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

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课是一切课程的基础。

学理科的学生,如果学不好语文,他们的理科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语言的训练,不仅关系到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关乎到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从全面塑造学生人格来看,语文课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语文中也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什,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

而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构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发展。

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

语文修养是人才素质的深层结构。

人才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种要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建在语文教育之上。

因为语言是包罗万象的世界,是人存在的家园。

语文教育不仅使人向真、向善、向美。

而且可以促动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合一。

人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但这缤纷的色彩只有在语言这块调色板上,才能绘制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画。

所以有人给“人”下定义;人是语言动物。

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

这一系统在整个人才素质工程中处于中间地位。

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更好的把握和认识自己,使他们踏出一条回归自我之路,真正把学生造就成新世纪的新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闻名遐尔的礼仪之邦。

应该说这和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一直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

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突出的是语文的人格教育。

孔子将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的位置。

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他对不重视人格教育的教育深表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墨子也将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厚乎德行,辩乎言行,博乎道术。

”(《墨子•尚贤上》)随着语文教育的逐步完善和儒学的正统的确立,儒家重视人格教育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在古代人治重于法治的特殊背景下,这种道德观念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的秩序。

目前教育界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教育又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个性和文化品质培养结合起来。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的要义告诉我们: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学就是人学,文化就是人化。

人是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进行了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

这也是解决高中生心灵矛盾的需要:(1)理想的与现实的,或入世的与出世的;(2)情感的与理性的;(3)个体的与群体的;(4)理智的与直觉的,或功利的与审美的;(5)历史的与伦理的,或科学的与价值的。

因为这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最深刻的矛盾,目前,在高中生中正以尖锐而激烈的形式表出来。

他们对人不关心,对己不负责,对事表现出冷淡,对物缺乏爱护。

依据全部生活和完整的人生而关怀完整教育这一理论(本思迪克《文化模式》),人应当以其总体性和整体性呈现在教育视野里,那么,语文课的文化建设,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为他们树立大写的“人”而奠基。

因此探索“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培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年来,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文学精品课:让学生提高审美维果茨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可引发内化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品质。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

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

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

为打破教材局限,我开创了一门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

于是,我把“读死书”变成了“读活书”。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文学审美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才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原来只需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所取代。

在此,无须死记硬背,只重潜心感悟。

事实表明,文学审美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

相反,如果不给学生精品文章,那么就不能在高层次上给学生以引导,就不能呼唤学生较高的审美追求,其品位就无法体现。

从情感上看,培养了学生爱真、爱国、爱人、爱美的品位,从心理层面上看,精品文章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总之,当代文学精品课实现了“读死书”到“读活书”、“死读书”到“活读书”、“读书死”到“读书活”的转变,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三方面,落实了提高学生文化品质教育的目标。

二、古典诗文课:让学生汲取国粹文化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现行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文化教育。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发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然而受困于应试教育桎梏的语文教学,却历来把《诗经》到元曲的灿烂的古典诗歌打人冷宫,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莫大失误。

教育要面向世界,绝不能扔掉自己的国宝,而专门去拣洋人的“金砖”,而是要“拿来”洋人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国粹。

语文课的民族化,永远是提高学生文化品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实验班的古典诗歌课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供学生自己选择。

低档:100首(除初高中课本所选外,增学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初步鉴赏,对名句能做背诵默写。

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

高档:3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比较象样的旧体诗。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

其一,天天诵读。

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古典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以及炼字功夫的炉火纯青……这一切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养成民族化的文学语言风格。

其二,深入玩味。

我国古典诗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其三,尝试创作。

写诗就是写心,写心则必铸魂。

今年元宵佳节,窗外火树银花不夜天,然而高三学子却在教师里遨游学海,不为所动。

被学生这种精神感动,我即兴赋诗一首,名曰《元日遣怀》:烟笼良宵不夜天,疑是天公作美颜。

学子缘何难拭目,心花发期九月间。

学生哪里是书呆子,胡静峰同学当即和了一首《元日》:莫道孺子不识天,吾心自有一湛蓝。

待到金秋鸿起日,花放相约邀君观。

师生间的唱和,赢来了掌声。

谈笑间,境界升华了。

去年的中秋佳节,是夜,正是我的晚课,窗外月朗风清,利用这一契机,我先是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杜子美的五律《月夜忆舍弟》,接着,又讲了青莲居士的名诗《月下独酌》,两首诗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中秋月下,失官离京的青莲居士是孤独的;饱经战乱,背井离乡的流浪诗人杜子美是孤冷的。

月挂中天,我不由得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名曰《中秋月•思双亲》:“独在江城守教坛,衔月因之伊水间。

弟子同堂赋怀感,诗圣诗仙共团圆。

”惠颍同学悟到了老师诗中的隐隐乡愁,当即和诗一首《和中秋月》:“一日为师终身父,虽无至亲亦不孤。

师生同堂咏明月,诗仙诗圣定不如。

”就是这样,通过师生间互相唱和,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质档次。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通过古典诗词课,让学生很好的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粹,在其认知品质上,增强了对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性、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文化品质这一大工程上,是润物细无声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

三、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

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与成果不尽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