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对工程区地形需进行测量,测量图比例不低于 1:2000,测量图 除一般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 沟渠、涵管等。
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 设施等用地情况。
污染源重点调查养殖、村落、农田、旅游、工业等污染源,同时, 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情况,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特征。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本指 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 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2.4.1 一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 (平均坡度 25°以上)2 种一级类型。缓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一般 以高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往往是以附生生物为主的 低等生物。
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3 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 13 4.2 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设计 ........................... 18 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 30
2.2 水量减少
2.3 风浪侵蚀
2.4 ……
注:+++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 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 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 数值。
1.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通过湖滨带生境、生物
2
群落等调查,分析湖滨带健康及受损情况,甄别湖滨生态退化的影 响因素和主导因子。
(2)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确 定生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分区修复。
1.3 术语和定义
(1)湖滨带 湖滨带又称湖滨水-陆交错带,是湖泊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 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 水位变幅区,依据湖泊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其范围可分别向陆 向和水向辐射一定的距离。 (2)生态修复 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减
(3)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物理基底修复与群 落配置的工艺进行设计。
(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复设 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
(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基地修复工程投 资、生物群落配置工程投资等。
(6)工程效益评估,主要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水 体净化等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经济社会效益。
3 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 7 3.2 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 8 3.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 10 3.4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 11
6
3 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1)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遵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 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 (2)保护优先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的区域的保护,避 免对其进行干预或干扰。 (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 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 行拦截净化。 (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 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内、外围污染源,恢 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对湖泊的 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应充分考虑湖泊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变化, 将生态修复分阶段进行,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 (6)避免引入外来种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流域内土著物种进行生态修复,避免 引入外来物种。
2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 4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 4 2.3 湖滨生物调查 ...................................... 4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 5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 5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 6
1
轻负荷压力,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 和信息流动过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 进行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 展。
(3)湖滨带自然化率 湖滨带范围内未经人工破坏的区域或经人工修复且符合自然生 态要求区域面积占湖滨带总面积的比例。 (4)水体生境 水体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由生物和非生 物因子综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 态因素。 (5)基底 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 地貌等。 (6)护岸(护坡) 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筑物。 (7)消浪潜坝 潜没于湖区控制高水位以下,并以湖滨带消浪为主要目的而构筑 的建筑物。
附件 6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二〇 一四年五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1.3 术语和定义 ........................................ 1 1.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 2
3
2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 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湖滨带调查范围:包括整个湖滨带范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 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 200~1000 m。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 水质、底质理化特征、水位变化、风浪特征等。
2.4.2 二二级 类型。主要包括滩地型、退田型、退房型、河口型、退塘型、自然山 地型、路基型和大堤型湖滨带等。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在收集湖滨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湖滨带污染 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结果,对湖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表 1)。
根据湖滨带要实现的功能,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特征,对 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除 1 种主体功能外,还 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湖滨带增加栖息地面积,保护脆弱栖息地、增加栖息地连通性、 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富度。湖滨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 其干湿交替变化造成了湖滨栖息地和植被斑块的多样性和时间变化 性,产生一些依赖这种生境的特有物种,增加了湖滨带边缘种的丰富 度。特别指出的是,湖滨带作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的 重要栖息地,对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
表 1 湖滨带退化因素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表
水生生物
生境
序号 压力
植被 鸟类 底 栖 动 鱼类 水质 底质 基 底 空
物
间结构
1 人为因素
1.1 农田
1.2 鱼塘
1.3 村落
1.4 旅游
1.5 植物资源利用
1.6 挖沙采石
1.7 外围污染
1.8 人工水位调控
1.9 ……
2 自然因素
2.1 洪水
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并分别在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监测。
污染源、水质、底质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2.3 湖滨生物调查
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一般调查湖滨
4
植被、底栖动物、鱼类、水鸟、浮游植物等,通常以湖滨植被调查为 主,主要调查湖滨带范围内的乔木、灌木、陆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采用陆生-水生断面调查,每个 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物种种类、生物量、盖度等指标。湖滨生物 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ii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 水库库滨带及其它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照使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4]59 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 年 8 月)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 379-2007)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金相灿 屠清瑛 等,1990 《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