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蓝自湖金亚彬周俊烈刘先意罗彦章张斌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其影响与存在问题。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局面是多么的不容易。
关键词:经济、发展、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影响、问题、崛起
通过我们小组对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学习和探讨,大致将建国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下,这主要是由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而经济发展道路也一直就是政治走向的体现。
下面将对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第一个阶段——建国前的经济状况:百废待兴
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
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三个特点:1、经济水平发展较低。
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与同年的苏美相比较,中国近代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彼此不相配套,煤用不完,电力匮乏,生铁只有1/2能炼成钢,而轧钢能力又仅仅及炼钢能力的1/2;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对外国很多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洋车,洋火,洋碱,都是对外国产品的称呼。
2、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据日伪统计,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7.7%,钢材占93%,煤占49。
5%,电力占78.2%,水泥占66%。
这为以后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我们中国这个地域广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影响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决策的施行产生很大阻力。
3、长期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仅以1949年与抗战以前的1936年的相比,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竟减产26%之多,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75斤原粮,大多数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共存
从建国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恢复,全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在农业方面,全国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已达484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一半,农村经济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方面,工业生产增长很快,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
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相比是最高的。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经验也得到采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
而在财政金融方面,人民政府多管齐下的措施很快奏效,全国金融物价逐步稳定,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调整,结束了长达12年的通货膨胀局面。
此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间、人民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人民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一片光明,他们说:“土改后,一年够吃,两年添置用具,三年有富余。
但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始走入错误的轨道。
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十年的浩劫更是使中国
经济原地踏步十年。
中国经济曲折发展。
但这些也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保持团结,认清形势,冷静头脑,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
第三个阶段——激荡三十年:龙之崛起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使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开始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从经济总量看,我国实现了年均增长9.8%的发展速度,这在世界上都少有。
这个速度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世界同期增长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只有3645亿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充分体现了中国国民经济体的成长。
同时在国际上,3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世界的位置,由1978年的第10位发展到2009年的第3位。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现在的18934元。
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都有着巨大突破。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另外,我国对外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但经过发展,从96年到02年连续6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在2004年超过1万亿美元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的跨越。
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第二,利用外资规模扩张迅速。
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其中2003—2007年年均利用外资624亿美元,一直居世界前三位。
到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与世界经济产生共鸣。
再就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增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迅速增强:一是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
单从电力生产来说,水电火电事业均有较大发展,较1978年发电量增长近15倍,有效缓解了电力紧张的局面。
二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
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的非常快的,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地铁等高效交通工具也在迅速发展;同时一些包含高新科技的交通工具例如磁悬浮列车也出现在中国,且已达到国际水平。
三是邮电通信,它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
2007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6564万户,特别是中国移动的发展速度特别快,达到54731万户。
互联网网络规模也雄踞全球第一。
而从根本上说人民生活快速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和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迅速提高。
也就是说人民的收入不但增多,而且可以用于服饰,建材,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金比重增大,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对人民精神层次的提高有巨大影响。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在全人类取得的贫困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通过对三个阶段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成就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政治方面,有利于中国政权的稳定,保持有条不紊的人事交替,避免国内动荡对国家造成损失,建国前就是例证。
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上升,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如近年来国际上所有重大的峰会,中国几乎都有参加。
中国与美国更是开始了双边经济战略谈判,这在建国初甚至改革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美国人还发现世界上各地区的热点问题都少不了中国,如阿富汗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恐怖主义等。
社会自信度方面,经济的繁荣使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民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对国家的归宿感更加强烈。
科技方面,以航空事业为突出代表,已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今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己将人送进太空的国家。
军事方面,军事力量的增强也离不开经济力量的提升。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内外经济的严重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最大风险。
长期以来,大量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就是内外失衡的集中表现,外部升值压力只是这种情况出现之后的必然反应,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本币高估和汇率制度改革滞后,尽管现在的汇率在缓慢升值,但是不可能一下子调整到位。
另外,内外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配置低效是潜在危机根源,内外失衡和国内结构的失衡是联系在一起的,从98年到04年,中国的制造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0%,而服务业的增长率,就是04年调整之后,增长率才9.32%,在GDP中占的比例,04年是40.67%,05年降到40.26%,如果和印度这些低收入国家相比,我们要比人家低十多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的结构是扭曲的,而贸易顺差不断的扩大,这种失衡状况就是从这里面来的。
从现在中国的实际来看,制造业是主要的可贸易品,而服务业主要是不可贸易品。
还有,被动的流动性过剩推动经济走向危机的边缘。
在内外经济失衡的情况下,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快,出口和引资都增长的很快,再加上大量的热钱流入,自然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
过多的流动性不是流向实物投资,造成投资过旺,就是流向资产市场,推动股市和房价过快的上涨。
最后,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尽管政府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建设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措施,短期内这一现状无法改变。
参考资料:《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中国经济史》、腾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