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五:作品感受
(2010· 柳州)请结合全文说说“年年依旧的菜园”这 个 标题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 质朴乡村的热爱和对童年、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标题内容看上去很简单,想要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 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从阅读感受中进行提炼。
考点五:作品感受
感想类开放题答题技巧: ①表明观点,观点要具体,控制在15字 以内。②联系实际,发出号召 。
作品感受 :实例4
(2010· 昭通)阅读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请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80字以上)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名利、被无聊 之事(如迷恋游戏、迷恋网络等)消磨了许多 的美好时光.因此,我们不能被世俗的生活所困 扰,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活 中不断地发现美、享受美,让我们诗意的生活 ,充实我们美好的人生。(能联系实际谈出感 受,且言之成理即可)
要点概括:实例2-3
1.概括事件: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010· 安徽)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 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 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2.概括特征(表现):说明文就是说明某个事物的特 征,议论文就是某种观点看法的本质属性,记叙文指 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步骤:“找”重要短语,圈点勾画筛选有效信息; 然后将属于同一思路的“合并”提炼,留下囊括主要 意思的句子。绝大多数的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有的 需要压缩来简要回答,有的照抄原句即可。 (2010· 南充)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答案: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这座桥的 特点是:(一) (二)(三)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六:品味赏析
一是品味词语 二是品味句子
品味赏析:实例1
(一)品味词语 就是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妙处和 表达效果。 (2010· 河池)体会“自卑的情绪绵延开来。”一 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答案:“绵延” 是连续、 不间断的意思 。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我”自卑的情绪由 此连续不断产生。 解题方法:1.辨析词性,揣摩词语情趣。2.分析修辞,体 会词语意味。3.理解含义,领悟词语意蕴。
品味赏析:实例3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常见词 语有“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 个别”、“ 大多数”、“仅仅”等等。1.“某某”一词在表达上具有 什么效果?2.“某某”词能不能删掉? (2010· 柳州)第⑤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删去? 为 什么?据说,也是拜蚯蚓所赐,埃及的农民不必亲自翻垦 土地,才抽出时间帮他们的法老建造了金字塔。 答案:不能删,“据说”表明是听说的,并不是亲眼所见 ,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方式:1.答题:用了“某某”词,生动地(准确地) 说 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科
考点四:内容探究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思考 探究。 ②提供几则链接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文本 和材料,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形成 自己的观点或结论。
内容探究:实例1
探究内容,说明原因 (2010· 柳州)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蚯蚓能够成为 分解生活垃圾的好手,主要是因为它有 和 。 本题要求考生探究作者“蚯蚓能够成为分解生 活垃圾的好手”的原因。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原 文说明内容从第⑤自然段探究其原因。 答案:良好的消化系统(或“可以分泌大量的 酶 的肠道” );运动习惯(或“穿梭运动的习性” )。
词句理解:实例1
★词语含义 必须结合上下句语境来具体解释词语,做到词不离 句,答出引伸义、比喻义。一般不是单纯的字典 义。 (2010· 柳州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外祖父呼吸着真正的空气,所以无论在他生前或 死后,他的睡眠都是安详的。”
词句理解:实例1
【提示】对词语意思的推敲要遵循“词不离句 ”的原则,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思 想等来回答。 【答案】质朴、充实、贴近泥土的生活。
考点七: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先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再回答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即效果。如:句子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通过比喻,作者把XXX(某种人或 物的特点,道理或现象)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 使人或物的形象更鲜明,更感人(或把抽象的道理 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写作手法:实例6
(2010· 济宁)下面的句子写得好不好?:稻子正 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答案:好。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 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先答出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答比喻的作用不要只 答“生动形象”四个字,要解释比喻的外形相像的 相 似点(外形象),即表达了怎样的情态;以及该比 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义,换言之,就是要具体地答 出“生动”“形象”地写了什么。
要点概括:实例1
(2010· 南宁)25.结合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 言,分点概括文中民工父亲的"幸福"。 解题要求:
①要“准确”。准确把握文段的内容及要点,抓 住主要内容和关键词。②要“简洁”。答题的文 字一定要精炼,不能啰嗦。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 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
解题方式: 1.摘引文中原句。2.选取重要词句。如文章标 题、主旨句、段落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等 ,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自己组织语言概括。
内容探究:实例
探究材料,写出发现 (2010· 宁波)17.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 化的探究发现。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 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 以“ 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 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 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 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答案:①在中国古代因为水井的神性、魔性,水井这一文化符号 具有了较浓的政治色彩。②如今水井的文化意义已跨越了时空, 超越了国界,水井文化还可增进中外人民的友好情谊。③我们一 定要保护好井文化,传承水井文化。
词句理解:实例2-3
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2010· 南京)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2)(2010· 柳州)阅读第⑤段,说说“菜 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一句在结构上的 作用是什么?” (《年年依旧的菜园》 )
词句理解:实例2-3
理解句子的含义:①要联系语境,明确内涵; ②要补充“潜台词”,即语句的言外之意。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从内 容上分析,如点明主旨、表达情感、揭示观点 等;②从结构上分析,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铺垫、照应等;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如渲 染气氛、烘托心情等。答案:(1)童年的生 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2) “菜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一句在结构上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
词句理解 实例4
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此、此类、这、这些、这种
、这一点等)到题干出处的上、下句或上、下段中 去找,然后还原到句中验证。
(2010· 乐山)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 ”指代的具体内容。 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家长就是免 费的“家政工”。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 答案: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 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考点七:写作手法
关于写作手法,要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辨 析及其作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与作用。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 、描写和抒情等五种。表现手法包括联想 、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讽刺 、渲染、抑扬等;修辞手法除了常用八种之 外,还要了解借代、反语等。
写作手法:实例1
辨识表达方式 (2010· 河池)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 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辨识。要弄清五种表达 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及其 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辨析。 答案: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为:先叙后议论。 文章先记叙了“我”在自卑中奋勇奋进的历程 , 然后结合邓亚萍的事例进行议论,点明文章主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现代文阅读复习概要
◆明确考查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考
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遵循应试步骤:整体阅读,了解内容;仔
细审题,找准落点;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树立答题观念:答案在考生脑子里,答案
更在原文中。
考点一:词句理解
1.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⑴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⑵理解词语的指代义。
2
考点五:作品感受
要求考生阅读文章之后,就某一话题或整篇文章谈 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体会和观点。 1、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感情倾向。
2、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和启示。
考点五:作品感受
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中主要 人物特定时刻的思想感情,是抒情或记叙例2
(二)品味句子 (2010· 晋江)品析句子:“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 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 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好在哪里?答案:通过心 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 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解题方法:1.看是否富有哲理。含有珍爱生命、感悟人生 、珍惜友情、为人处世等道理。2.从句式结构入手。(1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3)设问句、反问句加 重语气;(4)感叹句抒情强烈;(5)排比句气势磅礴。 3.从修辞角度赏析。(1)比喻能使意思浅显明白,具 体形象;(2)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3)拟人能使 事物更加亲切;(4)对比能使事物特点鲜明;(5)反 语能使语言幽默风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