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判定标准之棉印染布棉布

检验判定标准之棉印染布棉布

3.18燃烧性能的测试按FZ/T 81001附录D执行。
3.19起毛起球的测定按GB/T 4802.1执行。
3.20烧毛等级的检验:将已烧毛的织物折叠,迎着光线观察凸边处(折叠位置)绒毛分布情况。
3.21幅宽的测定按GB/T 4667执行。
3.22色差的平定按GB 250执行。
3.23纬斜的测定按GB/T 14801执行。在1段(匹)布的两端各距布头4m每隔三分之一段(匹)均匀测量3处,以平均数计。
3、测试方法
3.1密度的测定按GB/T 4668执行。
3.2水洗尺寸变化率的测定按GB/T 8628 GB/T 8629(洗涤程序2A,干燥F)、GB/T 8630执行。
3.3断裂强力的测定按GB/T 3923.1执行。
3.4撕破强力的测定按GB/T 3917.2(单舌法)执行。
3.5耐光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8427-1998方法3执行。
3.17吸水时间的测定:向一直径为110-120mm、深度为100±10mm的大口杯内倒满约20±2℃的水。用镊子折叠一片重约1g的纱布四次(折叠成16层),使其表面光滑。对于窄的带状纱布,根据需要可多次折叠,使其长度不得大于80mm。使得纱布轻轻落于水的表面,用秒表测量纱布沉入水表面的时间。计算其结果,作为三次测试的平均值。
色牢度
耐光
变色≥3-4级
耐洗(变色、沾色)
≥3-4级
耐唾液(变色、沾色)
≥4级(婴幼儿用品考核该项)
耐汗渍(变色、沾色)
≥3-4级
耐水(变色、沾色)
≥3-4级
耐摩擦
干摩≥4级,湿摩≥3-4级
耐热压
变色≥3-4级;沾色≥3级
可萃取重金属含量(婴幼儿用品考核该项)
汞≤0.02 mg/kg;铬≤1.0 mg/kg;铅≤0.2 mg/kg;砷≤0.2 mg/kg;铜≤25.0 mg/kg
A.3稀密路
沿纬向伸延的坯布稀纬、密路、拆痕等造成的横档。
A4破损
破洞、破边、豁边、0.3cm以上跳花等。
A.5纬(位)移
稀薄织物纬纱移动造成的弯曲形。
A.6同类布样
与生产实样属相同纤维原料及相同织物组织的原样。
A.7参考样
与生产实物不同纤维原料或不同织物组织的原样。
2.3.3.4距边2.0cm以上的破边、豁边按破洞评分:距边2.0cm及以内的破洞按破边评分,不影响外观不评分。
2.3.3.5未列入本标准的疵点,按其形态,参照相似疵点评分。
2.3.3.6评定布面疵点时,均以布匹正面为准。
2.3.4不允许的局部性疵点:
a)单独一处评4分的疵点。
b)每平方米内有三处单独评3分的疵点。
2.3.2.3深浅程度不同和宽度不同的经向疵点,可分别量计、累计评分。
2.3.2.4难以数清,不易量计的分散斑渍,根据其分散的最大长度和轻重程度,参照经向纬向的疵点分别量计、累计评分。
2.3.3局部性疵点评分规定说明
2.3.3.1局部性疵点轻微与明显程度的区别,参照GB 250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4级为轻微,3~4级及以下为明显。
20
2
3
151~280
32
3
4
281~500
50
5
6
501~1200
80
7
8
1201~3200
125
10
11
3201~10000
200
14
15
10001~35000
315
17
18
备注:约定匹长为30米
2.6.2内在质量抽样以批为单位,以同一品种、规格、花型及生产工艺为一批,每批不少于三块(应包括全部色号)。
2.3局部性疵点评分
2.3.1局部性疵点评分规定单位为厘米
疵点名称和程度
评分数
1分
2分
3分
4分
经向疵点
线状
轻微
≤50.0



明显
≤8.0
8.1~16.0
16.1~24.0
24.1~100.0
条状
轻微
≤8.0
8.1~16.0
16.1~24.0
24.1~100.0
明显
≤0.5
0.6~2.0
2.1~10.0


2.3.2局部性疵点量计规定
2.3.2.1疵点长度按经向或纬向的最大长度量计,经向疵点长度超过100.0cm(包括轻微线状超过50.0cm)时,其超过部分应另行量计、累计评分。凡成曲形的疵点,按其实际影响面积最大距离量计:重叠疵点,按评分最多的评分。
2.3.2.2在经向100.0cm及以内,除破损外的各种疵点同时存在时,应分别量计、累计评分,其最大评分数不超过4分。
4.2.3在下列情况下应对色牢度、可萃取重金属、纤维含量、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a)新产品或者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连续生产中每年不少于一次;
c)间隔一年以上再投产时;
d)在设计、工艺或材料有重大改变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检验的要求时;
f)用户提出进行检验的要求时。
4.2.4当内在质量其中任何一项指标测试不合格时,不论外在质量检验是否合格,则判定整批不合格;当内在质量各项测试合格后,如外在质量不合格数小于或等于Ac,则判定整批合格,否则判定整批不合格。
5、引用文件
5.1《GB 18401-2003国家纺织品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5.2《FZ/T 81001-2007睡衣套》
2.4.2凡允许假开剪或拼件的,可实行假开剪和拼件,最低拼件长度不低于10m:假开剪和拼件按二联匹不允许超过两处、三联匹及以上不允许超过三处。
2.4.3假开剪和拼件率合计不允许超过20%,其中拼件率不得超过10%。另有规定按双方协议执行。
2.4.4假开剪布应作明显标志。假开剪布应另行成包。包内附假开剪段长记录单,外包注明“假开剪”字样。
2.6抽样
2.6.1外观质量检验按GB/T 2828.1-2003中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一般检验水平Ⅱ,接收质量限(AQL)为2.5规定抽样,具体抽样方案见下表。
单位为匹
批量N
正常检验一般检验水平Ⅱ
样本大小n
接收数Ac
拒收数Re
1~15
3
0
1
16~25
5
0
1
26~50
8
0
1
51~90
13
1
2
91~150
断裂强力(经纬向)
200g/m2以上
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同时经向≥600N,纬向≥300N
150g/m2以上~200g/m2
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同时经向≥400N,纬向≥220N
100g/m2以上~150g/m2
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同时经向≥300N,纬向≥180N
80g/m2~100g/m2
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同时经向≥180N,纬向≥140N
C)50.0cm内累计评满4分的明显疵点。
d)距边0.5cm及以内,经向长3.0cm及以内的破损三处,距边0.5cm以上的破损。
e)长15.0cm以上的荷叶边。深入2.0cm以上的针眼,累计超过匹长十分之一。
2.4假开剪和拼件的规定
2.4.1假开剪的疵点应是评为4分或3分的疵点,假开剪后各段布都应符合本标准要求。
2.5包装、标志
2.5.1包装
2.5.1.1各类产品的包装均应保证产品质量不受损伤,便于储存及运输。
2.5.1.2包装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内包装应为卷筒,依据技术文件要求,按要求长度将布匹卷绕在内径范围在2.5cm-3.5cm的纸芯管上,平整紧密,圆筒卷装两边要整齐,两边进出差距不得超过2cm,无折皱,内外端折头不超过10cm,布的正面朝里。
卷径
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同时应≤30cm
色差
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布样
≥3级
参考样
≥2—3级
左中右
≥3-4级
前后
≥3级
歪斜/%
花斜或纬斜
4.0及以下
条格花斜或纬斜
3.5及以下
花纹不符、染色不均、纬移、条花
不影响外观
棉结杂质、深浅细点
不影响外观
局部性疵点
≤0.2平均分/m2
备注:
1、织物的幅宽是指织物最靠外的两边经纱线间与织物长度方向垂直的距离。
2.3.3.2幅宽在135.0cm以上的边疵针眼,疵点程度在深入2.0cm以上~2.5cm之间,每100.0cm及以内评1分,深入2.5cm以上,每100.0cm及以内评2分。。
2.3.3.3除破损和边疵外,距边0.8cm及以内的其他局部性疵点不评分:距边0.8cm以上~2.0cm的疵点,按2.3.1表中有关疵点减半评分(累计减半后小数不计)。
破边
每10.0及以内



边疵
荷叶边
深入0.8以上~2.0
每15.0及以内



深入2.0以上

每15.0及以内


针眼
深入1.5以上~2.0
每100.0及以内



深入2.0以上

每100.0及以内


明显深浅边
深入0.8以上~1.5
每100.0及以内



深入1.5以上~2.0

每100.0及以内
2.5.1.3使用腰封应对称不歪斜,腰封使用透明胶水或胶带粘接。
2.5.1.4内包装材料应使用厚度为5C的塑料薄膜袋。
2.5.1.5外包装应使用布袋或编织袋,包(件)重量和长度应符合技术文件或采购合同规定。
2.5.2标志
标签应粘贴或悬挂在反面布角处,标签的内容应包括生产企业名称,订单号,产品料号,名称,数量,染色缸号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