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利用课程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谈利用课程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离我们有多远----谈利用课程资源打造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一、立足课本,挖掘文本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

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树立“用教材教”的大语文观。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如《海上日出》一文,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海上日出的图片,领略海上日出的伟大壮观,千姿百态;再如:《飞夺沪定桥》这一类课文的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学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课前,让学生结合文本,利用工具书搜集、查找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夺“沪定桥”时遇到困难,了解大渡河的“险”等素材。

再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阅读,学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红军战士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

如《晏子使楚》一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晏子的语言神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晏子的机智聪明,随机应变,不侮使命的形象。

再如:《永生的眼睛》一文,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的共同心愿:死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

教学时,我让学生模仿盲人十分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与不便,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崇敬之情。

二、结合教师展示教师魅力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也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这些都构成了教师自身巨大的隐性课程资源。

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优势,只要用心去开发,相信不仅会发现更多,而且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魅力。

如:我爱好书法,学生们个个都说:“老师,您的字写得真漂亮,您怎么能把字练得这么好呢?”于是,我带领我班的孩子一起开始练字,从描红到仿写,每一步都做得一丝不苟,从点到折,我指导学生扎实练笔画,并且要求学生每天挂一张字,一天一小评,一周一大评,一学期一总评。

一年下来,学生们的字突飞猛进;我喜欢朗诵,在教《有的人》一课时,我用自己的朗读声开始了课堂,学生惊异于我的朗读,掌声之后,他们也兴趣盎然地、有板有眼地读起来了。

因为有了独特的体验,他们的感受也更深了,更深刻地理解两种人,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利用学生开发学生个性资源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的信息多于老师、快于老师,某些方面甚至优于老师。

而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拓展、知识的丰富、人格的提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经验的增加,无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研究,其影响是经常、深入、平等、自由的,因而是高效的。

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导学“你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你知道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就的?”独立思考时,有些同学对它的了解非常单一。

有的同学只知道“牛顿”这个科学家的名字,有的只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有的只了解瓦特,但当学生凑在一起小组交流后,他们最终的解答非常完整,不仅了解了多位科学家,还清楚了科学家们最大的成就,互相讲了自己了解的科学家的故事,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背后是科学家的种种可贵的科学精神。

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时机,让学生把在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和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感受等与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做到了资源共享,交流的同时,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有新的提升,更锻炼了他们表达、倾听等多项语文能力。

再比如: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或是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新生成的资源,是新的教学起点,应继续引领学生学习、探究。

因为错误的、不合理的问题,往往暴露出学生学习知识中存在的缺陷,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我们教学最有效的切入点!记得我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有位同学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把“背”字读成了第一声,这时,我没有马上指出他读错了,而是引导同学讨论,这里到底应该读第一声还读第四声?学生被这一问,问出兴趣来了,他们仔细地、反复地前后读课文,找依据。

这时有同学说了:“老师,这里应该读第四声,因为前面课文说了,大伯不让他随便进入租界,他应该是偷偷闯进租界的。

又有同学说了:“老师,我发现当时周恩来只用12岁,根本背不起大伯,所以这里应该读第四声,课文是指周恩来不告诉大伯,偷偷闯进租界的意思。

大量的实践证明,注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利用,会使课堂教学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

四、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冬天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下了一夜,校园里的雪景真是美不胜收,不管谁走过,都会停住脚步,欣赏一番。

这天下午,上课的铃声已经敲响,我走进教室,可发现几个学生还在雪松下指指点点,没有回教室的意思。

“何不趁此机会带领学生潜心观赏一下呢?”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里,边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边向学生介绍有关雪的知识,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结果令我喜不自胜。

同学们有的写道:“雪就像一个戴着毛绒绒的小白帽的圣诞老人。

”有的写道:“雪松像一个个白色的宝塔。

”有的写道:“地面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还有的写“植物上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学生那丰富的想象,精彩的语言完全来自于对大自然的直接接触与亲身体验。

可见,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教材。

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进学生的生活。

因而在教学中就可以“延伸文本”,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学生在回忆的同时,自然而然就把语文学习与自己平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提练。

五、活用网络,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运用,直接推动了农村教育手段的改革,现代远程教育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等变得触手可及,促进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的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远程教育资源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必须实现对信息的加工、组合、整理,合理利用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知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

在教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口耳目》一课时,课前我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中下载了本课用的课件,课堂上我把12种常见的东西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并给动物配上声音,这样学生在脑中就留下了这些事物的形象。

因为这12个字都是象形字,我又通过多媒体演示,把这12个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在观察汉字演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在积极的思考中巧妙地记忆了汉字的音、形,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识字的兴趣。

再如:“日、月、水、火”这些字都是象形字,我们如果利用课件从具体形象入手,让学生感知这个字的具体形象,再出现这个字,学生就更容易识记。

“裹”字是个形声字。

“衣”表形,“果”表声,由于这个字笔画较多,学生经常写错。

教学时使用“抽拉影片教学”,那就很简单了,教学时,首先放映出“衣”字,然后把这个字上下分开,最后反“果”字拉到这两部分中间,构成“裹”字,既形象又生动。

生字有了奇特的形象,就很容易记住了字形,甚至终身难忘。

孩子们喜欢的才是难忘的。

又如我在上《一夜的工作》时,学完课文通过检查,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比较牢,对课文内容也理解了。

但我发现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流利但缺乏感情,在我反复范读的情况下效果还是不行。

我觉得学生虽然理解了课文知识但感情还没有融合到课文当中去。

这时我播放了配乐《你是这样的人》,听着听着学生渐渐沉静下来了。

我一边用电脑出示周总理生前工作图片,一边和着音乐深情讲述着周总理生平事迹,当我讲到周总理操心国家大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时,我分明看见孩子眼中含着泪水。

接着我让同学们在这首歌的旋律中再次朗读课文,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那么投入,他们把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佩全部融入到了读书声中。

在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时,大家都被周总理那种生活简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为我们新中国有这样一个好总理而自豪。

六、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

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

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