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1.1定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

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

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

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

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

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

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2、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主观幸福感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以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先后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三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向。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

Diener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

研究者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具体领域满意感及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则主要是由心理学家进行的。

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

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

另一种观点则是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他们试图从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全面地反映人们的幸福感状况。

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研究内容:主要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方面着手。

(1)外部和内部因素。

在幸福感研究进展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一是热衷于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外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如考察收入、住房、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受教育水平、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婚姻质量、生活事件、文化差异等影响;另一个取向是探讨个体内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如个性、气质、认知方式等。

(2)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

文化因素方面如国民收入总值、政治自由、社会安全等。

个体方面健康、教育、归属感、个性等。

归纳起来,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着手探讨主观幸福感。

3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3.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西方幸福观研究分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8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

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有些研究者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

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了几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人格理论、目标理论、活动理论、判断理论、特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等。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

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某些标准的比较。

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

特质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质。

动力平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在对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对幸福感的多项目测验。

3.2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我国从心理学视角,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感的问题。

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

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零散分布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本世纪初期: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

主要表现为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大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小于400人,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

(3)本世纪初期至今: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

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城镇居民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

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用于我国文化特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见端倪。

4、主观幸福感测量早期测量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Bradbum (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

Bradbum把情感成分区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二者的权衡,幸福就是较多地体验愉快的情感,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

并依据这点编制了情感平衡量表。

通过权衡被试在这两个方向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对其情绪状态进行判断,从而推测其幸福感状况。

认知模式既包括对整体的生活满意的全面评估,也涉及对工作、收入、社交、婚姻等具体方面满意程度的评估。

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总体满意感量表》,主要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总体认知判断。

主要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主观幸福感的测评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评估技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从测量到评价、从单题量表到多题量表,研究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开发出新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自陈量表法:尽管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使用自陈量表法。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自陈量表主要包括:Campell (1976)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 、Bradburn (1963) 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BS) 、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1977) 编制的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 、Kozma和Stones于1980年融合了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感指数- Z和费城老年病中心量表, 编制的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 。

自陈量表测验一般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

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

但是以一次自我报告的结果为依据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比如被试的报告受到社会赞许、认知偏差、反应定势、记忆的偏差、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用社会赞许的方式来回答幸福感调查问卷,这样会导致幸福感分值的虚假提高。

另外,题目的顺序和其他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因此,结构化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方法,如将记录非言语行为、他人评价、各项生理指标、社会指标、认知测量法、行为取样技术、深度访谈法、情绪敏感性任务等作为结构化问卷测量的补充。

单条目( single item ) 自陈量表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单条目自陈量表方法。

比较著名的单项测量量表还有阶梯量表、山高量表、人脸量表和高兴——可怕量表。

单题量表大都比较简洁,有中等程度的信度和效度。

但由于单题量表只有一个题目,而且问题都比较直接,所以很容易受被试反应倾向的影响;也无法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只能计算重测信度,因而很难把被试的真实变异从测量误差中区分出来;同时,单题量表无法全面覆盖主观幸福感的各个方面,只能靠被试将这诸多方面整合为一个答案,因此无法区分出被调查者在主观幸福感上细微的个体差异,测量不够全面。

比如, 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 全世界81个国家的被访者要回答“总的来说, 这些日子你对生活满意吗?”。

通常要求被测者依据整体印象回答, 量表均为长短不一的点值评尺, 包括三点评尺、四点评尺、七点评尺或十一点评尺等, 被测者根据自身的判断选择恰当的值。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操作简、方便, 在研究早期, 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受到随机误差影响。

多条目( mu lti item ) 自陈量表法针对单题量表的缺陷,研究者们发展了多题量表。

例如,牛津幸福调查(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同时测量生活满意度与情感经历。

当前大多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运用多项目工具,并且一般运用子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或者专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独立方面。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是多项目测量的一个例子。

其他工具,如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可用于评估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