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生平
剧作巨匠
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 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写 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 亚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 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 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源泉。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 剧作。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
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 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 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 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 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
作家可以与之相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仅以数量来说,引用或谈到莎士比 亚竟有三四百处之多。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马克思科学研究过程中从始 至终的最好伴侣。他为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提供例证、模型和历史内容,提供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雏形和趋势,也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论据。甚 至他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也与马克思不谋而合,基本一致。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 诗人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他流传下 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 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 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他的 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 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 欧里庇得斯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晚年逝世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20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 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52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他留 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 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人物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 斯特拉特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 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7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读了六年 的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 拉丁语和希腊语。因父亲破产,他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中期作品
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 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 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此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 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 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如《哈姆雷特》、《李尔王》
巴尔扎克、迪更斯莱、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亚作为榜样。普希金 认为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杜波罗留波夫把莎士比亚看作是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说他“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几个新阶段”,是“人类认 识的最高阶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现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别 林斯基对莎士比亚更是有着无限崇拜。他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 ——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 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 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莎士比亚生平
主讲:楚春希 PPT制作:汤嘉欣
莎士比亚的肖像画
人物简介
克里斯及幼里匹蒂斯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莎 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 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 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每年4月23 日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
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写的《风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 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 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 的故乡,merry England(快乐的英国)。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 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 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 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 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 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 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 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 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 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
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 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8]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 的日子,因为威廉·莎士比亚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 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 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 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8]
剧团生涯
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居住时,就对戏剧表演已经非常熟悉。经常有 一些旅行剧团到斯特拉福德小镇表演。
1582年与一个农民之女安妮·海瑟薇结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尼特·莎士比亚。 1586或1587年他到了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地流行起来。他先在剧院当马夫、 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 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后来,莎士比亚向人证实了自 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为了剧团的股东,很快赢得了同仁们的 尊敬和爱戴。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 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其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 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 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 1597年莎士比亚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 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 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 衣锦还乡。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莎士比亚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 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常常在宫廷中演出。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 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 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 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 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在论莎士比亚时指出:“使莎士比亚伟大的心灵感
到兴趣的,是我们这世界内的事物:因为虽然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 异兆、仙女和精灵、鬼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魔术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 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可是这些虚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为 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 西,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
莎士比亚雕塑
莎士比亚之墓
个人作品
早期作品
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 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 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 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人物评价
17世纪,同时代人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17、18世纪的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 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后,莎士比亚风靡欧洲。雨果、司汤达等 人在和古典主义斗争中,都是高举莎士比亚这面旗帜,鼓吹莎士比亚精神。雨果 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 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德国的狂飙运动 也是高唱着莎士比亚的赞歌,举着他的旗帜前进的。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 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 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