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物理专题二--实验题总复习课件 (2)
中考物理专题二--实验题总复习课件 (2)
10.(2016•威海)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 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 如下实验.
(1)小明用图10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0乙所示. 该物质在BC段处
于 固液共存 (填“固体”、“液体”或“固液 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增加 (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比较图乙
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
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
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
(2)小明用如图1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 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 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 . 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 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请写出一条).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如图16-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 验情景.
(1)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旋转一个角
度,松手后小卡片 不能
(填“能”或
“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
(2)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 面上,设计了如图16-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 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 ) A.能使影响二力平衡的第三个力小到可以忽略不
据得出的结论是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
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光路可逆
.
5.(2016•泰州)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
棋子B. 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装置如图5:
(1)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
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排除问题后,移动棋子B
7.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2)如图7-甲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 透镜和光屏.
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B.需将三者
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其中说法
B
是正确的.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减小 .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v=s/t .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 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 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 ,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 是: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 . . 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1)分析图像甲或乙可知,木块对木板的压力 越 大,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比较图像 可知, 甲 (填“甲”或“乙”)木板更粗糙. (2)小明在实验中发现,拉着木块运动时很难控 制“匀速”,于是他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装置,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改为拉动平板小车,当他水 平向左拉动平板小车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 方向为 水平向左 .这样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 是不需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实验操作;由于测 .
(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 m4g
.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来自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适用
(填“适用
”或“不适用”)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时.
(4)小明在课后也自选器材继续研究二力平衡的 条件,他设计了如图17所示的三个实验方案(每 个钩码质量均为50 g).其中,能验证二力平衡时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是 a、b、c (填 序号).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2015南通)在研究凸透镜及其成像规律的实验 中: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示位置放置时
,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 缩小 的清晰实像 ,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 漫 反射;当给凸
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像
,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
”)移动.
(2)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 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光 心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 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小于 f(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 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 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 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逐渐增大 .
B. C. D.
(3)小华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想到物体的平衡状态
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如何探究物体
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呢?小明提出
了自己的实验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钩码
可以沿任意方向 (填“必须沿水平方向”、“必
须沿竖直方向”或“可以沿任意方向”)做匀速
直线运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物体
二、牛顿第一定律
2. (2016•舟山)某同学利用如图15所示装置研 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 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 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 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 有 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该因素可以采用小车从 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 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 小车在丙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远 .
4. (2016·宁夏)如图18所示,小明在“研究影 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用弹簧测 力计拉着木块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甲、乙水平 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 码改变压力,分别测出木块在甲、乙木板上滑动 时的摩擦力,并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出了滑动摩 擦力f摩与对应压力F压关系的图像.
.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
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
了图13-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
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①用“水浴法”
.
②原方案两次加热,酒精灯火焰不易控制到完全相同,.
现方案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 ③两实验同时进行,便于同时比较水和煤油升温的快慢.
(2)如图7-乙所示,光屏应移至
B
区
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时,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 左 (填“左”
或“右”)观察.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
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
光的
反射
(填“直线传播”、“反
射”或“折射”).
8.(2016•娄底)用如图8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 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铃声很弱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
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2.在图2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
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
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
(4)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 知:他是用 加热时间 相同比较 升高的温度 的 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5)下列现象可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的是
C
.
A.
B.
C.
力学实验
一、机械运动 1. (2016•湖北)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 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14所示实验装置 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 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 长度有关.
验,如图13-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A (填 “A”或“B” )的高度,调节它
的高度是为了 确保用外焰加热
.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
较水和煤油 升高的温度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
验,除图13-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
具是 秒表(计时工具都对)
(3)小明用图12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 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再迅速塞 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 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 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
七、比热容
11.(2015•苏州改编)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
温情况”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量角器
.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
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C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
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测量ON
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
力计静止便于读数.
5. 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 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实验装置如图20所示,一表面 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的滑块通 过轻绳绕过定滑轮,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 实验时 ,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直线 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④ . (填选项前的编号) ①木板的质量m1;②滑块的质量m2; ③砝码的质量m3;④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4.
9.(2015•武汉)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9-甲所示 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 温接近90 ℃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 绘制出了如图19-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