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幕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痂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D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同“垄”,田埂。
③蹊(xi):践踏。
④易:同“何”,为什么。
⑤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是其智弗若与(2)父命牧牛陇上(3)或牵牛来责蹊田者((1)因为 (2)放牧 (3)有人12.翻译下列句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13.下列句子中的“其”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一人专心致志B.暮归,忘其牛C.为是其智弗若与D.曷不听其所为?AA项中的“其”是“其中“的意思,而B、C、D三项中的“其“是“他的”意思。
14.你认为【甲】文中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乙】文中王冕小儿却不怕“狞恶可怖”的佛像,原因又是什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王冕不害怕是因为读书专心致志,完全沉浸到书本中去了。
15、你如何看待“惟弈秋之为听”这种学习态度?这种方法强调了学习者的专心致志,专心听取老师的教导,这是听课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译文:【乙】王冕,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5/ 1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地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背诵。
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
有一个人牵着王冕的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过后(他)还是这样。
王冕母亲说:“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
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脖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
佛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凶恶,让人害怕。
王冕是小孩,却平静得好像没看见。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乙】《鲁人执竿》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其日中如探汤(2)日初出沧沧凉凉(3)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4)俄有老父至(1)热水 (2)寒冷 (3)拿着 (4)不久,一会儿1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14.【乙】文“执长竿入城门者”文中给你怎样的启发?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不懂变通,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话。
15.【甲】文中的孔子,人称“孔圣人”,面对两个孩子的同题却”不能决也”:;【乙】文中的老人自称“见事多矣!”,请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甲】文中孔子即使是圣人,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做法值得赞扬。
【乙】文中的老父虽然知道变通的道理,但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其实是者讽刺的人物之一。
参考译文:【乙】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不用锯5/ 2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就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D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很像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②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说:同“悦”,高兴。
⑤廪:粮食仓库。
廪食:官家供给饭食。
以:给。
⑥湣王立:湣王继位。
立:即位。
①之:代词,指吹竽。
10.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1)齐宣王使人吹竽(2)好一一听之命令,派喜欢,喜爱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很多人在一起。
12.“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中间,以次充好,终归会露馅的。
楚人隐形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叩然大喜,贵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注】①障:遮蔽。
②经日:经过一整天。
③绐(di):哄骗。
④嘿:通“默”,暗暗地。
⑤赍(j)携带。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楚人居贫②遂于树下仰取叶③妻始时恒答言“见”④吏遂缚诣县(1)处于(2)于是就(3)经常,总是(4)往到 --去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捕捉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用来隐藏身体。
12。
从楚人的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2分)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
5/ 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妄想不劳而获,心生邪念,必将作出愚蠢的事。
分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舆胜览》)【注】①媪:年老的妇女。
②卒:完成。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1)未成,弃去(2)逢老媪方磨铁杵(3)欲作针((4)还卒业离开正正在想要回去11。
翻译句子。
(2分)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妇人的话感动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学业完成。
12。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2分)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瓣日》)【乙】杨德祖为魏武主簿。
时作相国门②、始构榱桷③,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
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宇。
三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
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今河南省灵门大也。
人物魏武一杯酷,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0学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唉,日,哈人咳一口也,复何疑!”(刘义庆《世说新语》)[注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今河南省灵市)人。
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5/ 4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簿,有才学,有悟性。
后来为曹操所杀。
作:制造。
相国门:相国府大门。
曹操此时任丞相。
构:通构”,搭架,构筑。
核楠(cui jue):椽子,屋檐。
四既:已经。
5饷:馈赠,赠送。
6啖:吃。
次:依次。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日中如探汤(2)孔子不能决也(3)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4)众莫能解热水,开水分辨,判断离开理解,懂得11.翻译下面句子。
(2分)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曹公是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12、(甲)文中的两小儿与(乙)文中的杨修都很聪明,但作者描写两人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
13、(甲)文通过两小儿的争辩,告诉我们要学习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乙)文中主簿杨修依仗自己的聪明而不顾自己的身份,此处描写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