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准因果关系_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_李航

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准因果关系_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_李航

赤峰学院学报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准因果关系: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李航提要:本研究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借助“二语写作焦虑量表”和两次写作测试追踪考察外语写作教学情境中33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变化及其准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都发生显著变化,在一学期内学生的写作成绩显著提升,而学生的写作焦虑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适度的焦虑水平,对于学生的写作成绩没有产生妨碍性影响;学生学期初的写作焦虑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他们学期末的写作成绩,但学期初的写作成绩不能显著预测学期末的写作焦虑,表明写作焦虑是写作成绩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写作焦虑;写作成绩;追踪研究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FL writing anxiety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ir changes in a real EFL writing instructional context,the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wo writing tests were adopted to measure330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writing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a cross-lag desig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ents'writing anxiety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both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a semester of English writing instruction;the students'writing anxiety as a who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ir writing performance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but not vice versa,which suggested that EFL writing anxiety served as a source of influence on writing per-formance.Key words:college EFL writing;writing anxiety;writing performance;longitudinal study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5)03-0068-081.研究背景写作焦虑(writing apprehension)由Daly&Miller(1975)提出,是指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焦虑行为,如逃避写作任务、担心自己的作文被他人阅读或评议等。

Daly&Wilson (1983)认为,写作焦虑不是一般的心理紧张,是程度更为强烈的焦虑或恐惧。

写作焦虑可能会分散写作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写作任务的完成质量。

在外语写作任务中写作者运用非母语进行写作,所以更易产生写作焦虑。

外语写作焦虑是一种产生于特定外语写作学习情境的焦虑特质(Matsuda&Gobel2004;Woodrow2011)。

Cheng(2004)开发了“二语写作焦虑量表”专门用于测量外语写作焦虑,并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了身体焦虑(somatic anxiety)、认知焦虑(cognitive anxiety)和回避行为(avoidance behav-*本文是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012WZD06)、201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资助项目和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4YJA740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衷心感谢《外语界》编辑部对本文提出的宝贵而细致的修改意见。

ior)3个因子,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外语写作研究发现,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焦虑水平学生的写作成绩往往比低焦虑水平学生差(Horwitz et al.1986;Cheng et al.1999;Horwitz2001;郭燕,秦晓晴2010;周保国,唐军俊2010),但尚未有研究表明外语写作焦虑能够有效预测外语写作成绩。

英语为母语的写作研究关于写作焦虑对写作成绩预测作用的结论也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写作焦虑不能显著预测写作成绩(McCarthy et al.1985;Pajares&Valiante1997),而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写作焦虑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写作成绩(Pajares&Johnson1996;Crumbo 1999)。

迄今为止,外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关系的研究基本是横断研究,几乎都默认写作焦虑为自变量,写作成绩为因变量。

然而,正如刘梅华(2011)所指出的,成绩也可以作为自变量,成为学生学习焦虑的来源。

在外语学习中,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焦虑和做出回避行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横断研究的设计只能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若要进一步探究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准因果关系,须采用追踪研究方法,借助交叉时序滞后设计来明确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利用追踪研究方法还可进一步探索真实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写作焦虑状态与写作成绩的稳定性,有助于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

本研究拟通过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第一学年开设的英语写作课程,在真实写作教学情境中验证和扩展以往研究,探讨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之间的准因果关系,追踪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焦虑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写作成绩的动态相关性。

2.研究设计2.1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下问题:(1)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之间是否存在准因果关系?两者孰为因,孰为果?(2)在外语写作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写作焦虑各因子和写作成绩是否会发生显著变化?如何变化,变化有何特点?2.2被试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师范大学参与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选取9个班共358人作为被试。

对被试的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30份,问卷回收率为92.18%。

被试平均年龄约为19岁,其中男生92人,女生238人;文科生143人,理科生187人。

2.3研究工具(1)二语写作焦虑量表本研究选用Cheng(2004)的“二语写作焦虑量表”,翻译量表时参考了郭燕和秦晓晴(2010)的中文量表。

量表包含22个项目,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设有从“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1分)到“这完全符合我的情况”(5分)5个选项。

22个题项中有7个为反向题,在统计分值时反向赋分。

量表分为认知焦虑、身体焦虑和回避行为3个分量表。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及分量表信、效度较高,表明量表结构良好,题目质量较好。

第一次研究样本测查中认知焦虑、身体焦虑和回避行为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0.84和0.81,外语界2015年第3期(总第168期)第二次测查中各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0、0.83和0.8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两次测查中量表各维度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2)质性访谈为了更好地解释调查结果,本研究从被试中抽取6个不同写作焦虑水平的典型样本进行半结构访谈,对访谈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补充量化研究结果。

(3)英语写作测试英语写作成绩包括学生开学之初分级测试中的写作成绩和期末写作成绩,分数总分均为15分。

两名写作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计算机上评阅作文,成绩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分。

如果一篇作文的两个分数相差过大,则再经另一名教师评判后决定。

2.4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研究者和任课教师担任主试,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和末在写作课上进行两次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在15分钟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

问卷不记名,但记录学生的学号,以便将其与学生的写作成绩相匹配以及用于前后问卷数据分析。

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 检验,采用Mplus7.0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3.1外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稳定性分析对两次测试中学生总体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稳定性进行相关分析,相关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见表1,相关焦虑因子和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1前后测总体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平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N=330)M SD(1)(2)(3)(4)(1)第一次写作成绩9.651.891.00(2)第二次写作成绩11.581.600.566**1.00(3)第一次总体焦虑7.811.88-0.239**-0.427**1.00(4)第二次总体焦虑8.271.66-0.062-0.333**0.603**1.00注:总体焦虑为身体焦虑、认知焦虑和回避行为平均值之和,range=0-15,**p<0.01。

表2前后测写作成绩和写作焦虑总分及焦虑三因子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第一次第二次tM SD M SD写作成绩9.651.8911.581.6023.037**总体写作焦虑7.811.888.271.665.308**身体焦虑2.010.782.200.734.282**认知焦虑2.670.852.920.736.131**回避行为3.140.763.170.670.804**p<0.01由表1可知,两次测试的总体写作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次测试的写作成绩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第一次测试的写作焦虑总分与第一次写作成绩显著负相关(r =-0.239,p <0.01),第二次测试的写作焦虑总分与第二次写作成绩显著负相关(r =-0.333,p <0.01)。

表2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试中的总体写作焦虑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二次测试的写作焦虑总分显著高于第一次测试的焦虑总分(t 焦虑=5.308,p <0.01)。

两次写作成绩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二次写作成绩显著高于第一次写作成绩(t 成绩=23.037,p <0.01)。

为深入了解写作焦虑内部因子的变化情况,对写作焦虑各因子也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焦虑(t =4.282,p <0.01)和认知焦虑(t =6.131,p <0.01)都发生显著变化,但回避行为没有出现显著变化(t =0.804,p >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