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梅琴 0906032017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一.引言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
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
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
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
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
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
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
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
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
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
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
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学者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在原因。
”【3】这是一个关于动机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剖析了动机的作用过程,但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动机的实质。
因此,有人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3】。
这个定义揭示了动机作用的外在和在机理,并说明了动机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动机的实质。
三.动机理论1.本能主义动机理论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尝试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
他们以动物为被试做了大量实验,并将实验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上,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分为若干种本能行为,其主要代表有麦独孤和詹姆斯。
弗洛伊德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对人类行为的长期系统的观察,而不是对动物实验所得到的结论。
他不仅把人的行为分为生本能行为和死本能行为,更是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同时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认为人的动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
所以我们认为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上最早对人类的动机研究做出真正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2.驱力理论霍尔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赫尔(C.L.Hull)。
行为主义者赫尔从大量的动物实验中得出了最早的系统动机理论——驱力论【4】。
赫尔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是驱力,所谓驱力,是一种由个体部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个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部产生所谓的驱力刺激,这种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驱力刺激平息。
驱力理论主要强调驱力在行为激发中的作用,认为需要引起有机体的部紧和个体力图降低部紧状态的行为。
但同为行为主义者的古斯里认为,刺激是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
【5】在他看来,动机就是刺激,不过动机作为一种部因素,它是机体部的刺激。
例如,饥饿这种动机就是一些胃壁收缩与血糖降低等部生理刺激,这种部刺激是个体做出觅食行为。
古斯里的动机观主要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总结与归纳。
但赫尔与古斯里两者都认为驱力是一种能引起个体行为的刺激。
赫尔德驱力理论成为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理论。
与驱力理论几乎同时存在还有诱因论,与驱力理论相反,诱因论从个体外部去寻找个体行为的原因,关注外界诱因(目标﹑强化﹑惩罚等)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
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
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
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ERG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阿尔德弗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修正而提出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三种:①生存需要(existence),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生理和物质上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②关系需要(relatedness),至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要,相当于需要层次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中的他人尊重部分。
③成长需要(growth)。
指人们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能力上有所提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需要,这可以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自我尊重部分相对应。
4.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H.A.Murry)在他对人的需要的鉴定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他把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在(美)阿瑟.S.雷伯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成就动机被定义为泛指表现为追求成功的一种个人动机【6】。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利兰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驱力【7】,以此来解释人们在工作中的动机。
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具有挑战性,可以引发人的成就感,增强奋斗精神,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具有持续做某种工作获选择某种工作的倾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人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工作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该工作所具有诱因的价值。
麦克利兰通过研究发现,高成就动机的人特别喜欢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
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在工作动机,外在的激励对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只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幸福。
阿特金森(Atkinson,1966)对成就动机理论的许多方面作了提炼,他的主要贡献是,区分了这种动机中的两种不同的倾向,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相互冲突的成就动机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8】,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同时受到这两种力量相互制衡与消长的影响【9】。
从而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力求成功的人和避免失败的人。
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功,他们倾向于选择自己预计有50%成功把握的任务。
反之,避免失败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了,也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接口。
奥贝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有三方面的驱力组成: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
认知驱力,是指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它是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大都在于任务本身之中,是一种部动机。
自我——增强驱力反映了一个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
附属驱力是指为了得到外在的奖励而完成某种任务,也是一种外部动机【10】。
成就动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家们(Overmier&Seligman,1967;Seligman&Maier,1967)提出的,后来被引入心理学领域,用以解释成就动机。
该立论主要是关于动机的减弱或缺失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不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是因为他们在该活动长期过程中习得的无助感造成的。
他们觉得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足以改进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所以干脆退出该活动。
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动机唯一方法就是设法消除他们的无助感。
该理论也难以说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在人类无助行为研究中,动机缺失现象并不总是存在的;有时候个体经历不能控制的消极事件或结果并未导致反应减少或削弱,而是增强了随后反应的强度;在以人类为被试中产生的无助现象似乎仅限于特定的活动和任务,而不会弥漫和扩散到其它活动上去;当对被试进行指导后,促进了被试的反应。
5.认知论的动机理论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
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VIE)”,是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