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子支付安全管理
①利用互联网等开放性网络或无线网络开办 的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和利用掌上电脑等个人数据辅助设备开办的 电子银行业务,适用审批制; ②利用境内或地区性电信网络、有线网络等 开办的电子银行业务,适用报告制; ③利用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与客户建 立的专用网络开办的电子银行业务,法律法 规和行政规章另有规定的遵照其规定,没有 规定的适用报告制。 金融机构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后,与其特定客 户建立直接网络连接提供相关服务,属于电 子银行日常服务,不属于开办电子银行业务 申请的类型。
本办法所称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 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 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 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 户提供的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 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 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 务(以下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 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手 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 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 交易的银行业务。
4.1 电子支付安全管理的思路
4.1.1 4.1.2 4.1.3 4.1.4
数字化 开放性和标准化 业务工具的高科技性 支付流程的高效性
4.1.1 数字化
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 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 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 行款项支付的; 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 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 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的。
4.1.2 开放性和标准化
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 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互联 网); 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 的系统中运作。
4.1.3 业务工具的高科技性
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 段,如Internet、Extranet,而传 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 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 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相关 的软件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而传 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2006年底之前,第二号和第三号指引都将 出台。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 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 于2006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2007年4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 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2005〕2 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近日制 定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 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国人民银 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 导意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 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 租赁公司以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 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 他金融机构,开办具有电子银行性质的电 子金融业务,适用本办法对金融机构开展 电子银行业务的有关规定。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向中 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居民等客户提供 电子银行服务,也可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 定开展跨境电子银行服务。
①金融机构开办以互联网为媒介的 网上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等电 子银行业务,除应具备上述所列条 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②电子银行基础设施设备能够保障 电子银行的正常运行; ③电子银行系统具备必要的业务处 理能力,能够满足客户适时业务处 理的需要; ④建立了有效的外部攻击侦测机制;
⑤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 业务运营系统和业务处理服务器设 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⑥外资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运 营系统和业务处理服务器可以设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境外。设 置在境外时,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内设置可以记录和保存业务交易 数据的设施设备,能够满足金融监 管部门现场检查的要求,在出现法 律纠纷时,能够满足中国司法机构 调查取证的要求。
金融机构申请开办电子银行业务时, 可以在一个申请报告中同时申请不同 类型的电子银行业务,但在申请中应 注明所申请的电子银行业务类型。 金融机构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申请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应提交以下 文件、资料(一式三份): ①由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开办 电子银行业务的申请报告; ②拟申请的电子银行业务类型及拟开 展的业务种类; ③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规划;
第4章 电子支付安全管理
4.1 电子支付安全管理的思路 4.1.1 数字化 4.1.2 开放性和标准化 4.1.3 业务工具的高科技性 4.1.4 支付流程的高效性 4.2 电子支付安全法律保障 4.2.1 消费者权益保护 4.2.2 维护金融安全 4.2.3 打击金融犯罪 4.2.4 电子支付中主要法律责任问题 4.2.5 国内外电子支付法律规定
④电子银行业务运营设施与技术系统介绍; ⑤电子银行业务系统测试报告; ⑥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报告; ⑦电子银行业务运行应急计划和业务连续
性计划; ⑧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规 章制度; ⑨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部门、管理职责, 以及主要负责人介绍; ⑩申请单位联系人以及联系电话、传真、 电子邮件信箱等联系方式; ⑾中国银监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②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的总体发展战略、 发展规划和电子银行安全策略,建立了电 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 系; ③按照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规划和安全策略, 建立了电子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设施和系 统,并对相关设施和系统进行了必要的安 全检测和业务测试; ④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情况和业务运 营设施与系统等,进行了符合监管要求的 安全评估; ⑤建立了明确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 配备了合格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⑥中国银监会要求的其他条件。
金融机构申请开办需要审批的电子银行业 务之前,应先就拟申请的业务与中国银监 会进行沟通,说明拟申请的电子银行业务 系统和基础设施设计、建设方案,以及基 本业务运营模式等,并根据沟通情况,对 有关方案进行调整。 进行监管沟通后,金融机构应根据调整完 善后的方案开展电子银行系统建设,并应 在申请前完成对相关系统的内部测试工作。 内部测试对象仅限于金融机构内部人员、 外包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和相关机构的工作 人员,不得扩展到一般客户。
4.3.2 《办法》对电子银行申请与变更规定 金融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电子 银行业务,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向中国银监会申请或报告。 金融机构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应当具备下 列条件: ①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正常,建立了较为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在 申请开办电子银行业务的前一年内,金融 机构的主要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 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4.1.4 支付流程的高效性
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 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 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 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 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 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必须到具体的营 业地点去办理结算业务。
4.2 电子支付安全法律保障
4.2.1 4.2.2 4.2.3 4.2.4 4.2.5 消费者权益保护 维护金融安全 打击金融犯罪 电子支付中主要法律责任问题 国内外电子支付法律规定
4.2.1 消费者权益保护
可能因欺诈、盗窃、电子支付 技术系统损坏或电子支付服务者 的运营错误产生经济损失 支付不及时或不完全的风险 因电子支付产品而产生的信息 被泄露导致的被他人用于欺诈或 者其他损害其利益的风险
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收到金融 机构的有关申请材料后,根据监管需 要,要求商业银行补充材料时,应一 次性将有关要求告知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 机构的要求,重新编制和装订申请材 料,并更正材料递交日期。 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收到金融 机构申请开办需要审批的电子银行业 务完整申请材料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 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决定不批准的, 应当说明理由。
4.3 电子支付安全管理保障 4.3.1 《办法》适用范围 4.3.2 《办法》对电子银行申请与变更规定 4.3.3 风险管理 4.3.4 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 4.3.5 监督管理 4.4 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保障 4.4.1 安全支付防范技术 4.4.2 安全支付加密技术 4.4.3 安全支付认证技术 4.4.4 安全交易协议与支付技术
联合国电子支付立法现状
1996年6月,联合国贸法会提出了制订《电子商务示范 法》设想,同年12月,将其多次修订的《电子数据交换 和有关数据通信手段法律方面的统一规则草案修订条文》 交由联合国大会讨论,并且以大会51/162号决议的形式 通过,正式命名为《电子贸易示范法》(以下简称 “《示范法》”)。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一个范 本。《示范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电子商务 的法律。该示范法出台的目的是促进协调和统一国际贸 易法、消除因贸易法不充分和差异而对国际贸易造成不 必要的阻碍,为各国在制定相关法律时提供一个值得参 考的示范法规。它不仅能够帮助那些在传递和存储信息 的现行法规不够完善或者已经过时的国家去完善和健全 其法律法规和惯例,也有助于所有国家增强他们使用的 通讯和信息办法的立法,并有利于那些目前尚无这种立 法的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4.3 电子支付安全管理保障
4.3.1 《办法》适用范围 4.3.2 《办法》对电子银行申 请与变更规定 4.3.3 风险管理 4.3.4 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 4.3.5 监督管理
4.3.1 《办法》适用范围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11 月1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40次主 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 起施行。 为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保障客户 及银行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 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 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 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 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合理规划、统一管理、保 障系统安全运行的原则,开展电子银行业务 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金融机构应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特性,建立健 全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 系,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电子银行业 务管理的责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 控制电子银行业务风险。 中国银监会负责对电子银行业务实施监督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