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山水》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词
二、学习课文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人们怎样赞美桂林的山水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翻到26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
2.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桂林的山?哪个自然段描写桂林的水?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1.(课件出示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1)用“△”标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2)用“——”画出具体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并体
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桂林的水?(4)为什么写大海与西湖?
2.学生汇报板书:静清绿
(1)漓江的水真静啊,从哪里看出它很静?(“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


(2)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怎么样?谁能读出清的感觉?谁能模仿说一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

(3)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谁能用“仿佛”说一句比喻句。

(4)课件出示句子,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排比句)师引读,生接着读。

(5)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3.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因为作者通过比较突出漓江水独特的美)
4.归纳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

(1)读文段(2)找特点(3)品句子
(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实在太迷人了,那么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自学第三自然段(1)用“△”标出漓江的山的三个特点。

(2)用“——”画出具体描写漓江的山的句子, 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桂林的山?(4)为什么泰山与香山?
2.交流汇报(板书:奇、秀、险)
(1)课件出示描写“奇”的句子,师范读,我带着怎样的心情读呢?(惊喜)指导学生品读。

练习: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2)课件出示描写“秀”的句子,边读边想“秀”指的是什么?,强调桂林的山的颜色绿,学生品读。

(3)课件出示描写“险”的句子,“危峰兀立”和“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耸立着。

怪石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学生品读。

读出险的感觉(4)课件出示句子,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排比句)师引读,生接着读。

(5)第三自然段写桂林的山,为什么还要写香山和泰山呢?(因为作者通过比较突出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三)赏析第4自然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师: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美,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我带领同学们神游一回“桂林山水”。

请大家闭上眼睛,伴着这悠扬的音乐,
听老师朗读第4自然段。

师:音乐停止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分享。

3.领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人会在画中游?
生:因为江面上倒映了周围的山、云、雾、等等,就像是一幅画卷,而作者就在这其中啊。

师:真好。

其实这也是在夸桂林山水美,与开头呼应。

三、总结
师:课文《桂林山水》我们已经学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的收获就是知道怎么写景,比如文章结构可以是“总分总”,最好开头与结尾呼应。

生2:我明白了如何突出一处景物的美,可以仿照课文2、3自然段的写法。

生3:写文章时用上比喻、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这样能使文章形象生动。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段话,介绍一处你喜欢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