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蓝天,还我和平
——现代舞《蓝天》赏析《蓝天》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团的一个集体舞蹈,主题就是本文的题目,呼吁着和平与自由——“还我蓝天,还我和平”!
第一次观看到《蓝天》还是在高中,还记得这是一个呼吁反战、要求和平为主题的舞蹈。
舞台上所有的舞者,都身着简单的白衣黑裤,没有什么特殊的道具,只有黑色和蓝色两把不同颜色的长柄伞,成功地营造出了很有感染力的舞台气氛。
整体而言,《蓝天》这部舞蹈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板块,很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伞。
前半部分舞蹈,所有舞蹈演员都是拿着黑色的伞,整体的舞蹈风格压抑、沉闷、束缚,而且舞蹈逐渐从渴望救赎走向激烈、奋斗、拼搏、斗争;2分21秒时,出现了第一把蓝色的伞,象征着希望与演员们心里的渴求,带领出了新的一批演员,一批手中没有拿任何道具的演员出现,沉思、挣扎、彷徨,远景出缓缓走出的7把黑伞标志着战争的黑暗还未完全消散;高潮部分,在5分05秒的时候出现,四排队伍一次后退、前进、交替,完成了一场表演中最为气势磅礴的部分,所有舞蹈演员都换上了蓝色的伞,音乐也随之变得激烈、昂扬,整个气氛都是逐渐加快了节奏,人性中的抗争、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尾声部分很短,音乐也是缓和的,展现了一片斗争之后的平和与宁静,也展现出了希望,获得了永和的和平。
舞蹈的场地调度安排可以引导观众视线的转移、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推进戏剧性的高潮。
在《蓝天》整场表演中,所有演员都是成批出现的,场面中也有大家一致行动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他们站的位子都是相对固定的,演员不能够随意走动。
我们可以看出多数时候,舞台上都会有两到三个层次。
如果把舞台的区域分为6个,从一般的来说,可以再前后舞台的基础上,划分为左中右三部分。
人的视觉习惯都是比较关注前舞台的,《蓝天》的演员一出场,就直接占据了前舞台的中部,充分夺去了观众的注意力之后,才安排整个舞台右侧出现第二批演员,作为一个远景,再出现五个演员直接走到舞台最前面,成为近景,前后安排分明。
整个舞蹈的演员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负责远景、一部分负责近景,还有剩下的则负责焦点镜头。
负责远景的一直大多数时候站在舞台后部,遇
到一开始时则是站在了舞台的左侧,而后奔跑到舞台后侧成一横排,高低错落的伞,作为一个布景一样的角色。
而近景的演员则一直负责的都是舞台中心得表演,从开始的表演到最后都是舞台的主要景色;焦点的人员就比较活跃,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出现在舞台的最前面或是中间部位,展开的都是1-3人的情感表达。
以上三重表现形式,使得整个表演画面非常有层次感,很饱满。
在《蓝天》中,灯光的表现十分到位,舞蹈画面要求编导注意焦点、线条、平衡、对比、组合等表现手段,在设计上尽可能追求统一、和谐和美感。
整场舞蹈中,出现了5次聚焦,都是两个或是三个人互相配合的情感表达,在聚光灯下更吸引人的注意。
最吸引人的应该是第五分钟出现的,最高潮部分的灯光,闪电雷鸣般,明暗变化配合着气势磅礴紧张的乐声,烘托出一副仿若所有的人都在为了和平为了自由而奋斗、拼搏,抛洒热血,视死如归。
其中最为明显而大幅度的层次变化出现在第五分钟,四排纵队在场地中间快速后退,交叉前行,逆向交叉,撑伞集体整齐转身,高举、拖拉的伞等一系列队形队伍变化,形成了非常壮观的视觉效果。
其中在5分45的时候出现的全场舞蹈中,全部演员都是蹲伏在舞台上,从原先只有一人的跳动,依次从舞台右前方,向左后斜向推进,所有演员动作一致、划一,舞伞、跳立、转身,舞台上呈现的是大幅度整体的高低差变化,整个空间都在舞动;再到后一个高处出的过渡以后,所有演员分为两排,前舞台上演员和后舞台的层次分明,起伏承接,整个空间出现了断层和错落,蓝色的伞随之舞动,变化。
整个舞蹈,看下来,除了最后结尾部分,都是比较紧张而激烈的,编导似乎想要将这样的一种情感带到观众的心中,极富感召力的音乐盒肢体语言,是的全场都可以感觉到舞蹈中流露出来的渴望、压抑,人性的逐渐复苏和最后的觉醒。
整个舞蹈的动作安排并不算难,粗偶哦的层次很难得地和谐在一个舞台中,压抑沉闷的气氛都在其中释放流露。
高低错落的空间结构,最低的到达地面,最高的托于肩背,高低变化吸引了全部人员的注意力。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整个舞蹈的编排和表演都非常精彩,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