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际储备学习要求•国际储备是一国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结合点。
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密切;国际收支既是国际储备存量的“源”,又是国际储备支出的“流”。
国际储备对一国经济实现外部均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章主要讲述国际储备的核心内容: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管理,国际储备政策及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容。
学习要点•第一节国际储备概述•第二节国际储备的结构及其演进•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问题第一节国际储备概述一、国际储备的含义(一)什么是国际储备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亦称“官方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币汇率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
国际储备的特点1.可得性:(Availability)金融当局完全有能力获得的资产。
2.流动性:(Liquidity)变为现金的能力。
3.接受性:(Acceptability)外汇市场上干预和国际清算时普遍接受。
(三)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亦称“国际流动性”,指一国政府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
它既包括一国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现实能力即国际储备,又包括融资的潜在能力即一国向外借款的最大可能能力。
二、国际储备的来源(一)一国视角下的国际储备来源1、国际收支盈余自有储备、借入储备。
2、中央银行在进行外汇干预时购进的外汇3、一国政府对外借款的净额4、中央银行购买的黄金5、接受他国支付的SDR6、其他来源三、国际储备的作用(一)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二)调节本币汇率(三)充当信用保证(四)防患突发事件2004年,IMF发布了最新的《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其中关于外汇储备功能的表述中,增强对本币的信心被放在核心地位,这表明国际储备“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作用的弱化。
5、接受他国支付的特别提款权6、其它以上国际储备的来源渠道中,从根本上讲,只有国际收支盈余才是一国国际储备的最主要来源。
(二)全球视角下的国际储备来源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是全球国际储备的最主要来源。
国际储备的作用1.As a buffer: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维持必要进口和对外支付。
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As a stabilizer: 政府可以动用在外汇市场上对付投机性因素。
3.As a credit security:作为国家向外借款的保证。
它也是国际银行贷款时评估国家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4.As an advantage:储备货币供应国可以获得“铸币税”。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第二节国际储备的结构及其演进一、国际储备的结构(一)自有储备1、黄金储备(Gold Reserve)亦称“货币性黄金”(Monetary Gold),指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
2、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它是一国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储备资产,目前占国际储备的绝大部分比例。
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活期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也就是说,外汇储备是存放在国外的(为什么?)。
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必须具备的前提条:(1)能自由兑换,即必须是可兑换货币;(2)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中占较大比重;(3)币值稳定。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实践表明,储备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储备货币一身难以肩二任。
这种“清偿力”与“信心”之间的矛盾就是国际金融历史上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3、在IMF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IMF)亦称“在IMF的储备部位”、“普通提款权”,指成员国在IMF的普通账户中可自由提用的资产。
具体包括:(1)成员国向IMF缴纳份额(Quota)中的外汇部分;(2)IMF用去的本币持有量部分;(3)基金组织从成员国的借款。
IMF 份额* 份额构成:A 25%的黄金(76年后可用可兑换货币)B75%的本币*份额作用:发生BOP逆差时,可提取份额弥补*份额提取:最多可提取份额的125%。
分五档A第一个25%——黄金份额提款可自由提用B第二~五个25%——信用份额提款需获批准并付利息4、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从名称上看,特别提款权指IMF分配给成员国的在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它是相对于普通提款权而言的。
4、特别提款权——IMF创设的无形货币,分配给会员国的账面资产在GDRs之外的提款权利SDRs定值*69年创设,SDR1=0.888671克纯金=1.42927$与美元同值,SDR1=$1*74年,一揽子货币(16种)加权平均*81年,五种货币定值*2001年,US$、£、€、JP¥定值从性质上看,特别提款权是IMF为缓解国际储备资产不足的困难,在1969年9月第24届年会上决定创设的、用以补充原有储备资产不足的一种国际流通手段和新型国际储备资产。
特别提款权的特点:(1)它不具有内在价值,是IMF人为创造的、纯粹账面上的资产,因此它也被称作“纸黄金”(Paper Gold);(2)它是由IMF按份额的一定比例无偿分配给各成员国;(3)它具有严格限定的用途。
特别提款权的定值:2005年12月2日,IMF完成了对货币篮的比例调整。
特别提款权的利率:自2006年1月1日起,欧元3个月银行同业拆放利率被换成3个月欧元回购利率。
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二)借入储备1、备用信贷(Stand-by Credits)一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或预计要发生困难时,同IMF签订的一种备用借款协议。
2、互惠信贷协定(Swap Arrangements)(1)含义亦称货币互换安排,它是两国中央银行之间进行的一种双边货币合作。
货币互换最初是两个签约国本币间的互换,目前,它多为本币与外汇间的互换。
(2)分类①单向货币互换安排指A国向外汇暂时陷入不足的B国提供干预市场所需的外汇,以防其货币汇率下跌,反之,若A国外汇不足时,B国并没有向A国提供外汇的义务。
②双向货币互换安排含义:指A、B两国无论哪一方外汇短缺,另一方均有义务向其提供外汇。
具体操作:接受外汇的一方需用本币来换取外汇,到期时按原约定汇率再用外汇将本币换回。
当换入外汇时,借款国的国际储备增加,在换回本币时,借款国的国际储备减少。
《清迈协定》:2000年5月,东盟“10+3”。
3、借款总安排(General Arrangements to Borrow,GAB)详见教材表4-2。
4、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二、储备货币分散化及其影响(一)储备货币分散化亦称“储备货币多元化”,指储备货币由单一美元向多种货币分散的状况或趋势。
出现国际储备货币分散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相对地位的此消彼长。
(二)储备货币分散化的经济影响(略)1、储备货币分散化的积极影响(1)缓解了特里芬难题(2)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3)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2、储备货币分散化的消极影响(1)加大了储备数量和结构管理的难度(2)加剧了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3)加深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三、国际储备中的南北矛盾(略)(一)储备货币发行、流通中的南北地位不对称(二)特别提款权分配中的南北地位不对称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
前者即通常所说的国际储备的水平管理或总量管理;后者是指对国际储备结构的确定和调整,也被称作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国际储备的需求(一)国际储备需求的含义国际储备需求是指为了获取所需的国际储备而付出一定代价的愿意程度,具体而言,它是指持有储备和不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二者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比较复杂,它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收支冲击2、国际收支的调整速度在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前提下,国际收支的调整速度与国际储备需求成反比。
影响调整速度,进而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有:(1)进出口供求弹性(2)边际进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与国际储备需求成反比;平均进口倾向与国际储备需求成正比。
(3)汇率制度汇率制度的弹性与国际储备需求成负相关关系。
3、进出口规模进出口规模与国际储备需求成正比。
4、持有储备的成本(1)持有储备成本的衡量①储备投资的收益率减持有储备的收益率之差;②一国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的利率减持有储备的收益率之差(2)持有储备的成本与国际储备需求成反比5、对外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6、货币实现自由兑换与否7、政策协调8、货币地位二、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一)国际储备适度规模国际储备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拥有一个最适度的国际储备量。
(二)测度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1、拇指法则亦称“经验法则”,它是指测度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具有较强操作性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测度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拇指法则包括:(1)非黄金储备/进口比例法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提出,一国国际储备应与它的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最低限。
如果就一国非黄金储备与周平均进口额的比例来看,该指标的经验数据约为9-13周。
(2)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第一,外汇储备/全部外债比例法。
该比例体现的是一国外汇储备对总体外债的清偿能力。
按照国际经验,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在正常情况下应在30-50%之间。
e.g.1997年东南亚各国比例。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2008)26.8%26.2%21%19.4%19%519.36%•第二,外汇储备/短期外债比例法。
它反映了一国对即期债务的清偿能力。
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比例不能低于100%。
•——圭多惕规则• E.g.各国比例墨西哥(1995)印尼(1996)菲律宾(1996)中国(2008)20%73%80%923.16%(3)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比例法(略)(4)圭多惕-格林斯潘规则(略)(Guidotti-Greenspan)2、IMF评估成员国国际储备需要的客观指标IMF在评估成员国的国际储备需要时,采用下列若干客观指标来判别储备之不足:(1)国内利率太高(2)强化国际交易的限制(3)把积累储备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4)持续的汇率不稳定(5)新增储备主要源自信用安排新增加的储备主要是借入储备,这加大了整个储备的不稳定性。
3、国际储备区间国际储备区间的下限是经常储备量,它指的是保证一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储备资产量。
国际储备区间的上限是保险储备量,它指的是一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进出口贸易总量与其他国际支付所需要的储备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