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义务教育制度确立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就与与问题
成就 问题
(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 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 体制的优势整合起来(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 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禁区。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史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 的关系 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 与评价。 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是基于每一所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是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是课程策略、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又称“学校中心的课 程规划” 八年研究;给予过程模式的校本开发;基于实践理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和学生)课程变革中的权利关系问题。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个人知识"作为课程 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局 限性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 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 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 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质。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 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 现出"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2)就"知识"的 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3)就人际互 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 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 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1)激进建构主义(范·格拉瑟斯费尔德):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2)温和建构主义: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 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3)个人建构主义:强调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认为各个主体具 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经验基础和认知结构,因而知识建构具有个体性,只有个体与其环境交 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4)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 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
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 "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输入 文本
输入 文本
输入 文本
输入 文本
输入 文本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
01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 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由无到有、有不完善到不 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 解读过程,着眼不在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3
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 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 "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 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 的统一
5
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 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 际接轨。
目录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C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关系;互补融合
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国际性与民族性 之间的张力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增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 的理解能力。 1)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1)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 文化个性、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和文化间性,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能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的统一性。一方面,国际性领事于民族性;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 与此同时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文化。 平等与高质量之 间的张力 科学世界与生活 世界之间的张力 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之关系(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 (2)平等与高质量又是内在统一的。 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 (1)它们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 (2)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的:第一,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第二,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 界又能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第三,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 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目录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1)理论基础薄弱;(2)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念有待 于与国际接轨;(3)把课程改革局限于改教材; (4)课程行政管理上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
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方向
2
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 和组织上准备
4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 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1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 与国际接轨
02
课程研究方法正超越"量的研究"
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主要
创新
A B
量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 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 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质的研究: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 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